讀到周國平《各自的朝聖路》中“精神的故鄉”一輯感觸頗多。他在“開場白"中寫道:“在原初的意義上,精神不是一種知識,而是屬於每個人內心的東西,是個人的靈魂生活。”而智慧,似乎也不是單由知識得來的,而重於對自我內心的認知上。
作者在《誰是最智慧的人》中引用了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認為世界之廣大而自己所見極其微渺,而阿波羅神卻説他是最有智慧的人。雖然這有些神話色彩,但其旨在説明: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有多少學問、才華和技藝,而在於懂得面對無限的世界。
正如作者所云:“從古到今,聰明人非常多,偉人卻很少。”智慧與聰明是兩回事,而“偉人”們所擁有的是智慧而非聰明。我記得有一句格言如是説:“智慧,開始屬於擁有它的人,最後屬於去用它的人。”
那什麼人才擁有智慧呢?每個人都曾擁有過智慧,只是有些人的智慧僅僅出現在其童年時期,而有些人則保留到了最後。這是我對上文中“運用”的理解。周國平也在表達着一種思想——智慧生於童心。
這不禁讓我想到“皇帝的新裝”,在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們誇讚着新衣的美麗時,只有個看上去“愚蠢”的孩子高喊:“可是他什麼也沒有穿呀!”孩子的眼晴是明亮的,孩子的心靈是純真的,孩子的話語是直誠的。“他們沒有虛榮人的顧忌,也不盲從別人的意見,一眼看到了真相。”
所以,若想得到長久的智慧,則需要一顆不曾泯滅的童心,而童心的根本,在於你要“成為你自己"。
在我們小的時候,可能都會被問及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答案不計其數,而我們僅僅是“想成為誰那樣”而並非是“想成為誰”。這不是咬文嚼字的矯情,而是一個很現實的思考。
某個偉大的人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社會背景、文化素養等多種條件下造就了他的偉大,而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個他,不會再有第二個。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朝着他去努力,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成為他,因為你是“你自己"。
每個人不都是他自己嗎?我會給予肯定的回答。然而,每個人的精神、靈魂都是他自己嗎?或許有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漸丟掉了自己的思想,從而市成“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唯獨不是他自己。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周國平説這是個難題,他給不出答案,我也同樣如此。亦或許,你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不如逆《聖經》之所説:我有自我,丟掉了世界,又有何妨?其中“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而我相信有自我的人內心的“世界”,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勝地。
人世蒼茫,多少次迷失了方向,多少次透亂了雙跟,多少次是迷濛了心智?但回過頭來,請記得你只能是“你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在你找到自我本真的時候,可能智慧正在悄然降臨。
雨果曾言:最天真的人有時是最高明的,不要怕天真使你變得孤獨,“世界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有多少條朝聖路。每個人正是靠自己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智慧伴着年齡而來,但年齡有時獨來。”守住那一份“成為你自己”的智慧,不要讓年齡長於你的思想。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馬芹菜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