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粒一定是丹丹將她送來陪我們的。”10月23日,北京市37歲的夏穎和丈夫看着懷裏僅兩個月大的女兒淚流滿面,這是他們的第二個女兒。6歲的大女兒丹丹,兩年前因患惡性腦膠質瘤離世。臨終前,根據丹丹自己的意願,兩隻眼角膜、一個肝臟、兩個腎臟被送往各地,分別用於5名病人的移植手術。今年8月,丹丹的妹妹出生了,取名小米粒。夫妻倆看着新降臨的小生命,都堅定地認為,小女兒是丹丹將她送來陪他們的。
夏穎和丈夫張鵬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2014年,6歲的女兒丹丹腦部長了膠質瘤,位置特別兇險,在前腦後腦丘腦腦垂體的中心位置,幾乎沒有手術的機會。在丹丹的心中有兩個願望,住一次酒店,看一看藍色的大海。在治療那段時間,父母帶着她住了醫院附近的賓館。本以為還有機會帶着丹丹去海邊,去接近她心中夢想的藍,沒想到丹丹卻突然昏迷入院,再也沒有醒過來。大海成了丹丹彌補不了的遺憾,也成為了父母心底永遠的痛。
在丹丹還健康的時候,看電視時經常感嘆同情哪些命運多舛的小朋友。丹丹的病情每況愈下,很快就失去了自主呼吸。父母在她生命垂危之際,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滿足這個善良的孩子許下的願望,將她身體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讓那些同樣飽受病痛折磨的孩子能夠健康的活下去。
在最終確定拔管之前,爸爸媽媽決定再為丹丹梳一次頭,這是他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看着女兒就這樣遠去,夫妻倆哭成一團,哭完之後,小心地剪下了丹丹的一縷頭髮作為念想。隨後,媽媽最後一次親吻了女兒的額頭後,與丈夫彼此攙扶着離開了病房。
丹丹被推進手術室,最終,丹丹留下了兩個腎臟、一個肝臟、兩個眼球,延續了3個孩子的生命,幫助2個孩子重見光明。丹丹的生命之花在這5個孩子的生命中繼續綻放。六個素不相識的小朋友,因為丹丹的愛心而結緣。
丹丹的事蹟被傳播開後,令無數人淚奔。都在為這僅有6歲女孩的大愛所感動,更心疼着丹丹的父母。其中,著名主持人曹穎得知後,來到丹丹父母身邊想陪着他們渡過這段最難的時光,除了陪伴更是帶着他們出門去散心。幾經努力,丹丹的父母總是心事重重,通過跟他們的聊天才知道,沒有陪孩子去看海成為了他們心裏永遠的痛。
“丹丹,爸爸媽媽那時答應你,來海南看海,誰知道你出現這個情況,今天爸爸媽媽替你看一下。”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丹丹父母來到了三亞海邊。一到海邊,爸爸便泣不成聲,邊哭邊説:“我閨女看見我了。”
為了讓丹丹父母可以用女兒的視角看海,愛心人士將接受丹丹眼角膜救助的雲南女孩也一起接到了三亞。丹丹的父母見到雲南女孩後紅了眼眶,陌生的臉龐,熟悉的眼睛。小姑娘説,她早就想見面感謝丹丹的父母,可見了面一緊張,想説的話全都忘了。丹丹的媽媽安慰孩子説:“你的眼睛‘會説話’,阿姨都明白。”
“當年丹丹的頭髮就是這麼長,阿姨能給你梳個頭發嗎?”雲南小女孩點點頭。大海邊,頭髮被海風吹起,丹丹的媽媽梳着頭淚流滿面。“還有兩個孩子呢,一個接受肝臟移植,一個是接受了腎臟移植。我收到了孩子們的信,都很健康。”丹丹的爸爸説,女兒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着,他和妻子知足了。
在海邊,曹穎託人給了丹丹父母一個iPad,利用VR眼睛高科技技術手段,採用雲南女孩第一視角,實現實時看到透過丹丹眼角膜所看到的世界。乘船行駛在海上,丹丹的父母取出丹丹的頭髮扔到海水裏。丹丹的爸爸大聲呼喊:“我們出海了,天特別藍,女兒你看到了嗎?“
在丹丹媽媽36歲的時候,終於順利懷孕了。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他們不知道是男是女,但對於他們倆來説,都更希望是女兒。今年8月,剖宮產手術後,爸爸看見孩子的一瞬間,眼淚忍不住地留下來。是女孩兒,遂了夫妻倆的心願。夫妻患難與共彼此扶持,終於再迎生命曙光,給女兒取名小米粒。
手術室外,丹丹爸爸大聲痛哭:“丹丹,你知道嗎你有妹妹了。”夫妻倆看着新降臨的小生命,都堅定地認為,妹妹是丹丹將她送來陪父母的。
地點:雅安市漢源縣古路村
人物:古路村黨支部書記 駱雲蓮
四川新聞網雅安10月20日訊(記者 李春雨 胡旭陽 攝影報道)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指出,脱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古路村,深秋的山頂上天空放晴,82歲的申國倫坐在自家門前,看着兒孫們忙着修建新房。對於過去幾年村子的變化,一輩子都住在村裏的老人感受很深,説話的語調都瞬間高了幾度:“山還是這個山,但是村子卻不一樣,人就更不一樣了。我之前根本不敢相信,我還能看到村子裏用上摩托車、三輪車的一天。”
而在山頂的索道口,陽光照射下來,52歲的古路村三組村民申紹華抹去額頭的汗珠,一邊用手機收聽十九大的直播,一邊和親朋好友一起將自家建房所需的水泥磚,從貨運索道上搬到三輪車上。這些材料都將通過三輪車運到一公里多外的自家門前。“以前用人背、用馬託,一天最多來回兩趟,現在用貨物索道運,到村裏再用三輪車運,一次就比一個人十幾天背的還多,方便得很,這樣的變化我們村民誰不喜歡呢!”村民申其友一邊幫忙,一邊告訴記者。
建起通天路 古路村要向過去告別
古路村地處大渡河大峽谷入口、位於絕壁之上,平均海拔2000多米,自古道路險阻難行。
在申國倫心裏,以前的古路村是需要通過木頭梯子和藤蔓才能到公路上和外界相連。後來在2003年,村裏人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一條最窄處幾十釐米寬的小路,才讓村民外出有路可行。這條路因為可以通行騾馬,也叫“騾馬道”。踏着這條窄窄的騾馬道,村民們一直在這裏繁衍生息。
18日清晨,記者一行踏上這條騾馬道,從山腳一直走到了山頂。嵌在崖壁上的騾馬道,從山腳到火把廣場,到“斑鳩嘴”,再到古路村三組村委會,記者一走就是四個多小時。特別是身在山腰的一段騾馬道,抬頭望不到天,身邊是山腹,路外就是萬丈懸崖,彷彿伸手就能抓住飄飛的雲朵,如果不是有護欄,記者甚至不敢往外眺望。
“道路、道路、道路,交通就是我們村脱貧致富的最大短板。”説起村子的發展,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駱雲蓮連續強調了三次路對這個村子的重要性。
2014年,在精準扶貧工作的推動下,漢源縣政府出資300多萬元,把村裏的騾馬道修上了安全護欄,也硬化了路面,鑿上了台階,昔日的絕壁小道成了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
2016年,當地政府又投入2340萬元,修建了一條集客貨運輸、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索道,解決村民的出行及運輸難題。如今,跨度750米的索道懸掛在大渡河大峽谷800米的高空上,索道掛着兩個紅色車廂,將古路村與外界直接相連。只需3分鐘,古路村的村民便可從峽谷這邊直達對面山頂上,搭乘汽車即可出行。
申紹華就是通過貨運索道運輸貨物,“別的不説,索道貨運一次運兩噸多的磚只要一百元,我只需要打電話買好磚,讓人運到對面索道口,通過索道運送過來,我再用三輪車運回去就可以了。而用騾馬託運貨物,100斤就要30—50元,還要費時費力,光這一項運費就能節約一多半。”
不僅如此,古路村還通過貨運索道,運進了挖掘機,修建從索道口到村委會的機動車公路。目前,這條公路已經初步具備了通行能力。村裏通過貨運索道運進的三輛機動三輪車和摩托車,也已經在路上跑了起來,大大方便了村民們的生活。
村裏的變化讓村民看在眼裏,甜在心裏,村民申紹平正在對剛剛修好的洗澡間進行裝修,還準備多建六七間自帶衞生間的房屋,在自家辦一個鄉村農家樂。“騾馬道硬化了、索道建好了、公路也修通了,遊客也就會多起來。我建好農家樂多接待遊客,到時候好生活就不遠了。”
駱雲蓮説:“現在村子裏的道路也基本成型了,我們要向過去告別,不能再讓出行難困擾村民。作為支部書記的我,更要從理論和思想上做好充分準備,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帶領古路的村民脱貧致富奔小康。”
打造原始彝家風貌 依靠鄉村旅遊致富不是夢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對此,駱雲蓮感到非常振奮,“聽了報告我心情非常激動。報告中講到,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句話把我們最基層幹部的所思、所想、所盼講出來了,我更有信心帶領老百姓脱貧致富了。”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古路村是雅安市261個貧困村之一,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作為典型的中高山區村,長久以來,古路村村民除了玉米、土豆等傳統農業外,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隨着災後重建和脱貧攻堅工作深入實施,古路村發生了顯著變化,村民住上好房子,用上電、喝上了自來水。除了傳統的農業以外,村裏的羣眾還發展起核桃、花椒、蜂蜜、山羊、跑山雞等產業,加上村民自己外出務工的收入,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申其友在古路村二組開了一家小賣部,為附近十幾户居民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去年小賣部生意還不錯,平均一個月就要進一次貨,加上務工、自家經濟林木和幾十只山羊的收入,有六萬多塊錢,比起2015年翻了一番。”收入多了,申其友也為自己家添置了洗衣機、電視等物品,並把孩子送到了鎮上去讀幼兒園,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2016年,為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古路村6組安置點旅遊開發扶貧項目,國網漢源縣供電公司將古路村6組用户及旅遊開發項目用電納入2017年中心村農網改造項目。電視、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在村民家中也能更加穩定的運行。
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為了讓這個“天邊的彝寨”能用上強有力的電力。“以前村裏老百姓用電僅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駱雲蓮回想起那會兒,用電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給村裏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而現在,古路村的山頂上,4G信號已覆蓋,村民不僅能通過電視,也能通過手機收聽收看十九大的開幕會直播。
過去,險峻的自然環境讓古路村的村民吃夠了苦頭,但近年來,崎嶇險峻、風景獨特的騾馬道讓古路村名聲在外,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村裏的一些村民將自家改造成了農家樂,生意日漸紅火,特色鄉村旅遊也成為古路村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
“現在我們村總共有10家農家樂,還有不少村民也準備開辦農家樂,可以看出村民對發展鄉村旅遊也是充滿信心的。”駱雲蓮告訴記者。
接下來,古路村將繼續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駱雲蓮説:“我們對來古路村的遊客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就是來看古路村的山、來走古路村陡峭的路、品嚐地道的彝家美食,所以我們將給遊客原始彝家風貌的體驗。”
按照駱雲蓮的想法,下一步古路村將要引進專業的旅遊公司,進行整村風貌打造,對村民進行旅遊產業培訓,讓旅遊公司一起來帶動老百姓的旅遊發展,提高村民持續收入的能力。
對於未來,古路村的村民們也是信心滿滿。甘紹芝家在古路村三組開辦了一家小賣部和農家樂,很受“驢友”歡迎。甘紹芝在家殺了兩隻雞,準備招待幫助自家蓋房的親朋好友,她的二兒子正開着三輪車在村裏新修的公路上,和父親一起運送建材,準備再加蓋一層樓房,讓自家的農家樂接待更多的遊客。看着自己的小女兒在一旁忙着做飯,甘紹芝很高興,“兒子在家、女兒也在,全家一起努力,這樣的生活很好很好。”
[寄語十九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脱貧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把脱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全局性工作和第一民生工程,作為全省頭等大事,採取超常舉措、拿出特殊手段,走出了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脱貧攻堅路子。通過持續努力,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27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4.3%。
駱雲蓮説:“過去五年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還不夠,我有信心通過越來越多的旅遊收入,帶動核桃、蜂蜜、土雞銷售持續增收,古路村能在2018年脱貧,再通過以後幾年的發展,奔小康也是沒有問題的。”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