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中國大氣質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了怎樣的提升?從空中看,有更直觀的對比。答案是:整體好轉了。
6月12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發佈了“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機構策劃出版。
遙感作為目前人類快速獲取全球和大區域空間信息的唯一手段,具有全球化、快捷化、定量化、週期性等技術特點。該報告的主編、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顧行發稱,該報告充分利用了中國自主研發的資源衞星、氣象衞星、海洋衞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專項等遙感數據,並結合了國際上多種遙感衞星數據資源。
報告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經濟社會發展25項指標中的7項建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的評價指標,圍繞中國的土地利用、典型城市羣區域大氣狀況、糧食生產形勢等熱點問題展開論述,並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專題問題進行分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就大氣部分,報告通過重構2010-2015年中國及重點區域大氣渾濁度和PM2.5濃度,全面呈現了“十二五”以來大氣渾濁度和PM2.5濃度的時空特點。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該報告中選取了有關大氣質量的部分圖片來呈現“十二五”期間中國空氣質量的變化情況。
2010-2015年全國大氣渾濁度逐年降低
2010-2015年全國大氣渾濁度逐年變化趨勢
大氣渾濁度(atmosphericturbidity)是指無雲大氣鉛直氣柱中氣溶膠散射和吸收造成的消光程度。鉛直氣柱中氣溶膠含量越大,大氣渾濁度也越大。大氣渾濁度的研究對太陽輻射傳輸、氣候變化、大氣環境保護等都有重要意義。
2010-2015年全國平均大氣渾濁度在整體上呈現降低的趨勢
報告指出,2010年到2015年,全國平均大氣渾濁度在整體上呈現降低的趨勢。2015年中國大氣的重度濁度和中度濁度相對比例均比2010年低。
2010-2015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NO2濃度降低
二氧化氮(NO2)是一種重要的大氣痕量氣體,在大氣化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因此對流層NO2濃度的高低,是衡量人為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指標。
報告顯示,中國大氣NO2柱濃度高值區主要分佈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其次是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新疆烏魯木齊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區。
2010-2015年整體上NO2柱濃度的高值區範圍有所縮小,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均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國大部分地區NO2濃度的降低,説明中國近年來大氣污染控制政策的有效施行。
2010年中國NO2柱濃度
2011年中國NO2柱濃度
2012年中國NO2柱濃度
2013年中國NO2柱濃度
2014年中國NO2柱濃度
2015年中國NO2柱濃度
中國總體NO2季節變化顯著
NO2柱濃度衞星遙感檢測圖(春2015年4月)
NO2柱濃度衞星遙感監測圖(夏2015年7月)
NO2濃度衞星遙感檢測圖(秋2015年10月)
NO2柱濃度衞星遙感檢測圖(冬2015年1月)
報告顯示,中國NO2濃度的季節變化更體現了人為排放的主導作用,冬季由於取暖等能源使用量加大,形成NO2的全年峯值,更增大了灰霾重污染的防控難度;NO2的季節特徵同時受自然條件影響,春夏季濕度增大、擴散條件理想,使NO2含量減少。
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的PM2.5濃度空間分佈呈現出南高北低的趨勢。從時間趨勢上,2010-2013年PM2.5濃度處於平穩狀態,2014-2015兩年的PM2.5濃度顯著降低。
2010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2011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2012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2013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2014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2015年京津冀年平均PM2.5分佈
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監測及規律
“十二五”期間長三角地區5年平均PM2.5濃度空間分佈
長三角PM2.5濃度
長三角PM2.5濃度
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長三角地區北部PM2.5濃度高於南部。“十二五”期間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基本穩定,五年均值為59.35μg/m3。
(備註:上述圖片均來自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