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前言:

池塘養魚是利用無公害池塘淡水把魚苗育成達到食用或商品成魚標準的最後階段與最終目的的整個過程。通過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促進魚類快速、健壯地成長,以達到肉質鮮美、產量高、成本低、經濟效益顯著的總體目標。鄉民鋒哥所在的廣東河源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候温和濕潤,雨水充沛,多雨季節與高温季節同步,土壤肥沃,而且大部分區域仍保持着原始生態的狀態,水系河網山溪密集,溪水清澈見底,良好的天然水利條件與優良的水質為建設無公害商品魚的養殖魚塘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及自然的地理優勢。下面鋒哥就借本文與大家聊聊無公害商品魚魚塘養殖的一些心得體會與技巧,希望可為水產養殖朋友們帶來參考建議。

池塘養魚的特性為水體面積小,容易改善水質、把握放養密度,管理和起捕也比較方便,投資少、見效快,很適用於農村家庭户承包養殖。在我國池塘養魚早已有悠久的生產歷史,並且經驗豐富,行間總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八字精養法”,可以概括為水(水深水活)、種(良種體健)、餌(精餌量足)、密(合理密放)、混(多種混養)、輪(輪捕輪放)、防(防病除害)、管(精心管理)。這套精養法的要點為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是養魚高產穩產的綜合技術措施。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一、高產池塘的基本條件

淡水魚類對各種水域環境適應性較強,除污染嚴重的水域外,有水就有魚。但真正要把養魚作為一種生產門路來經營的話,就必須按照水產養殖的要求,對現有老舊池塘進行改建或新建養魚池塘,實現科學產出優質魚品。

(一)、高產池塘的基本條件

1、水源充足、水質好 這是池塘養魚的一個基本條件。水源充足,可以經常加註新水、改善水質,有利於魚類的生長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魚類浮頭時,有利於急救。無污染的江河、水庫、溪流都是比較理想的水源。

2、水深適度 魚諺有“一寸水,一寸魚”的説法,説明水深與增產有着密切的關係。池水較深,不僅池塘單位面積的水量較大,而且水温和水質也比較穩定,同時也有利於分層養魚。但池水過深,底層水温低,溶氧量低,浮游生物少,不利於底層魚類的生長。池塘的深度同面積和增氧設備有關。面積較大,設備好,可深些;反之,應淺些。農村養魚池塘的深度一般以2~3米為宜。

3、面積適中 魚諺説“寬水養大魚”。水面大,受風力作用大,水的流動和上下對流強,既增加水體溶氧量,又能使溶氧分佈均勻,減少魚泛塘死亡。總的來看,池塘面積大一些為好,但面積過大,操作管理不方便,所以魚塘的面積多以10~15畝為宜。

4、底質良好 水質受池塘底的土質的多方面影響,對養魚起着重要作用。底質以壤土為好,土質松硬適當,保水保肥力強,通氣性也好。這樣,池塘中有機質易於分解,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塘底要平坦,並保留適量的腐殖土,可以保持塘水肥度。

5、形狀和朝向適宜 池塘以東西向、長方形為好,長寬比為2:1或3:2。這樣日照時間長,有利於水温的提高;夏季東南風較多,受風面積大,能提高池塘水的溶氧量。

6、周圍環境適宜 池塘四周應開闊向陽,不能有高大樹木和其他建築物,以利於通風透光。池埂宜種植飼料作物。這樣不僅能生產養魚飼料和肥料,也能保護堤岸、減輕雨水沖刷。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二)、池塘的修整與改造

過去的舊池塘單產較低,因為多數建設不規範,主要缺點為面積小、水位淺、塘底漏水、水瘦、深淺不勻、形狀多樣、水源不足等,完全不符合高產池塘的標準。舊池塘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舊池塘改造的內容如下:

(1)、小塘改為大塘 如原來池小且周圍有空地,應儘可能多擴大。

(2)、淺水塘改為深水塘 有的坑塘由於多年淤積,成了盆底塘,天氣乾旱即幹見底,應把清底去淤,築高塘堤。

(3)、漏塘改為肥水塘 一方面加固塘堤,堵塞洞;另一方面塘底要改良土壤,多投施些有機肥料。

(4)、瘦水塘改為肥水塘 應增施有機肥料,培養水中浮游生物,提高水質肥度。

(5)、改低埂、窄埂塘為高、寬埂塘。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二、魚種放塘

(一)、放塘前的準備工作

1、池塘的清整

魚池在連續1~2年飼養成魚以後,池底沉積大量淤泥、殘渣,以及各種有害病菌、野生雜魚、有害動物等,對魚類生長極為不利;所以每年都應進行一次清整,這是改善魚類生活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清塘的好處:①改善池塘條件,增大蓄水量;②池塘幹水後,經霜凍日曬,殺死病蟲害、減少魚病發生;③清塘後,土質疏鬆,有助於好氧細菌分解活動,加速土壤中腐殖質的分解與轉化。清塘工作宜在初冬到早春這段時間進行,排乾池水,運走淤泥,加寬加固池埂,同時進行藥物清塘。

2、施肥和灌水

池塘清整後,即可進行施肥。施基肥應爭取早施、施足。基肥種類有糞肥、堆肥和經發酵的綠肥。施肥量因塘制宜,肥料施在池底及積水區邊緣。魚種下塘的前10天左右注水。根據水温和魚生長情況,分期注水。第一次注水0.80~1米,待水温升高,水色變濃,再分期加註新水。

(二)、魚種的選擇及規格

放養什麼魚種,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氣候條件、餌料、肥源等來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魚種。如水質優、肥源充足的池塘,應選擇鰱、鱅為主體魚;水、陸生草料豐富的地區,應以草食性的草魚為主體魚;盛產螺蜆的地區,宜選擇青魚為主體魚;用人工餌料養魚,應結合市場需求的情況決定。

池塘養魚必須選擇優良魚種,其特徵是:體格健壯,肥滿結實;體形正常,背高肚小鱗片完好,體色正常而有光澤;魚眼亮,體長和體重分佈勻稱;無傷無病,游泳活潑;在池塘中羣集性強,在容器中游於底層,溯水性強;把魚拿在手中,鰓蓋緊閉,尾部彎曲,跳動激烈。這樣的魚種成活率高、生長快。

魚種規格在可能的條件下,愈大愈好。當前農家養魚池塘面積一般較小,資金不足,需要加快資金週轉。所以,池塘養魚最好是當年放養,當年收穫,一般不留大魚越冬。一般鰱、鱅、鯉魚種最好是250~400克,草魚250~500克,如果放一齡魚種,規格也不可小於13釐米。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三)、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與環境因素,飼料條件、魚種種類和規格等多種因素有關,靈活性很大。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池塘條件好的多放、餌肥充足的多放、魚種規格小的多放、有增氧機和養殖技術水平高的可多放。否則放養密度應稀些。為確定放養密度,有如下3種方法可以進行:

1、經驗法

如果池塘基本條件未變,在確定放養密度時,可參照歷年來魚種的放養密度、生長狀況及商品魚產量等因素綜合考量。若成魚生長好,單位產量高,餌料係數不高於一般水平,浮頭次數不多,説明放養密度合理;若反之,表明放養過密,應適當降低。對於新開挖的池塘,或池塘基本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則應參照池塘條件、管理水平相類似並且產量較理想的池塘的放養密度來確定。

2、計算法

根據某種魚估計產量、成活率、放養魚種規格和計劃養成規格等參數,計算出適宜的放養密度。一種魚單養或混養時,兩種參考計算公式如下:

(1)、單養法計算公式:

放養密度(尾/畝)=[〈計劃養成規格(公斤/尾)-放養魚種的規格(公斤/尾)〉x養殖成活率(%)]÷[魚塘的估計魚產量(公斤/畝)x100]

(2)、混養法計算公式:

a、某種魚的放養密度(尾/畝)=[〈計劃養成規格(公斤/尾)-放養魚種的規格(公斤/尾)〉x養殖成活率(%)]÷[魚塘的估計魚產量(公斤/畝)x按計劃該種魚在總產量中應占的百分比]

b、計算出放養密度後,整個魚塘的總放養量計算方法為:

某種魚在該池塘的總放養量=放養密度(尾/畝)x池塘面積(畝)

3、根據塘魚允養量來確定合理放養密度

各種魚類食性和習性不同,各有一個抑制生長的最大允養量。超過最大允養量,魚類生長就顯著減慢。有經驗得知,鱅魚每畝的總重量在30~40公斤之間時,每月每尾可增重0.4~0.6公斤;如果超過40公斤,每月每尾只增重0.05~0.3公斤。因此,可根據公式計算出各種魚種放養的尾數如下:

魚種放養量(尾)=計劃育成規格(公斤/尾)÷大允養量(公斤/畝)

例如,草魚最大放養量為100g,計劃育成規格為1kg,每畝放養量應為100÷1=100(尾)。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四)、魚種放養時間

放養魚種時間宜早不宜遲,提早放養魚種是保障豐產的經驗之一。以鋒哥所在的廣東地區每年開春後就着手做魚苗放養的準備工作了。此時水温還較低,魚苗的鱗片緊密,拉網、運輸都不受易傷,可明顯提高成活率。而天氣一回暖,魚就能順利地適應新的水體環境。需注意的是,早春天氣寒冷投入魚種時,應選擇在晴天進行。

(五)、魚種消毒

魚種下塘前必須進行嚴格消毒,避免魚病相互交叉感染。通常採用的消毒的方法為:①10mg/L漂白粉溶液,水温15~20℃浸洗魚種10分鐘;②3%食鹽和1%小蘇打混合液,浸洗魚種3分鐘;③20mg/L敵百蟲浸洗魚種20分鐘。從外地購進魚種時,在運輸過程中每立方米水放入40萬~80萬單位青黴素進行消毒。消毒時,魚種密度不宜過大,以免缺氧死亡;消毒用過的藥水也不可倒入池塘,免得病菌擴散,而且消毒最好選擇在晴天進行。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三、多品種混養

多品種混養也稱為“立體放養”,即根據不同魚類的食性、棲息水層和魚類間相互關係巧妙地利用了它們之間有利的一面,儘可能縮小不利的一面,把不同品種魚同時在一個池塘中混養,這就是多品種混養。多品種混養是我國池塘養魚經驗的精華,也被引進到世界各國。在適當放養密度下合理混養,能夠充分利用餌料和發揮水體的最大生產潛力,是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

(一)、多品種混養的優點

1、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空間

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在水域棲息的空間不同:鰱、鱅棲息在上層,草魚、魴、鯿在下層,鯉、青魚、鯪魚在底層。將棲息在不同層次的魚種混養,比只放養單一品種,放養量大,互利共生,可提高池塘單位面積的產魚量。

2、最經濟地利用餌料

不同品種魚類食性不同:鰱、鱅喜吃浮游動物,草魚、魴、鯿吃草料,青魚吃底棲動物。鯉、鯽吃底棲動物和有機質碎屑,鯪吃池底藻類及有機質碎屑。將不同食性的魚種混養,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餌料。另外,在餌料投餵及魚類攝食過程中,有一些餌料散落到水中,而被另一些魚類取食,節約餌料。

3、不同品種魚相互利用、相互促進

草魚、鯉等殘餌、糞便提高了水質肥度,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了天然餌料。同時,由於這些天然餌料被取食,防止了水質過肥,又有利於吃食性魚類的生長。鯉、鯽等雜食性魚類,取食有機質,從而改進了池塘的環境條件;通過取食活動,翻鬆泥土,攪動池水,增加溶氧量,有效地加強了有機質的分解。

(二)、混養搭配比例

不同種魚類混養可以提高產量,但是如果混養種類選擇不好或搭配比例不當時,常常導致混養魚種之間競爭餌料和空間,甚至相互侵害,最後造成魚總產量下降。因此,必須合理混養,總的原則是從分佈水層、餌料種類及魚類之間的依存與矛盾關係等方面全面考慮,來確定種類和比例。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四、輪養

輪養也稱為輪捕輪放、輪捕套養或分劃放養、分期捕撈。輪養是將不同魚類或不同規格魚種一次放足,在池魚尚未超過最大載魚量以前,捕大留小。不斷調整載魚量,始終保持適密度,從而避免前期魚小而浪費水體,後期魚大而抑制生長。充分發揮池塘生產潛力,促進養魚平衡增長,成魚均衡上市,加快資金週轉。

(一)、輪捕輪放的作用

採用輪捕輪放飼養法,魚池內魚的種類多、規格多,可以緩和魚類之間的食性、生活習性和生存空間的矛盾,可充分發揮池塘中“水、種、餌”的生產潛力。輪放主要是在捕出食用魚後補養一齡魚種或夏花魚種,為翌年培養二齡魚種和大規格魚種做準備。輪捕輪放的時間多在6~9月份,此時水温高,魚生長快,如果不通過輪捕減少飼養密度,魚類常因水質惡化和溶氧減少而影響生長。

(二)、輪捕輪放的方法

輪養通常有如以下三种放養形式:

1、一次放足,分期捕撈,捕大留小

本法適於常年供應魚種和魚類越冬有困難的地區。鋒哥所在的廣東地區多選在初春放養,6月、8月和年底各捕一次;前兩次捕撈20%~30%,餘下年底一次撈淨。放養的魚種也要有2~3種規格,一定要有較大規格的魚種,作為第一次捕撈的基礎。

2、一次放足,分期捕撈,捕大補小

本法適於魚種供應充足、池塘不封凍地區。每年捕撈3~4次,高產池塘可多捕幾次。每次捕撈以後,及時適量補放小魚種。

3、輪捕成魚,套養魚種

本法把成魚養殖和魚種培育相結合,適用於魚種池不足的地區。具體的輪捕輪放種類、批次、日期和數量等應根據水體魚種、餌料等來決定。青魚、鯉和鯽不易捕撈,可不必輪放;鱅、鰱、羅非魚和草魚是輪捕的主要對象。輪養魚池要做到“四不捕”:即天氣悶熱不捕、魚浮頭不捕、魚發病不捕、魚攝食後不捕。捕前2~3天要停止投、施肥;捕後及時投餌和補足新水。夏季進行輪捕時,儘量縮短魚在網內時間,以防因密集、悶熱而造成死魚。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三)、輪捕輪放需注意的事項

1、一個池塘在一個生產季節內輪捕的次數應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不宜超過5次,間隔時間為25天以上,輪捕過多、過密會影響魚類生長,易引發魚病且勞動強度大。

2、捕魚前數天就要控制施肥量,以保證捕魚時水質良好,溶解氧較高。捕魚前一天可停止投餌,以免魚飽食後捕撈時受驚擾跳躍、擠壓而死。

3、捕撈過後,魚體會分泌出大量的黏液,池水混濁,耗氧量增加。此時應及時加註新水並開動增氧機,使魚增加頂水時間以洗去其身上過多的黏液,增加水體溶氧量,防止魚浮頭。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六、飼養管理

(一)、看水施肥和科學投餌

施肥和投餌間接或直接地為魚類提供餌料,是飼養管理的中心環節。

1、看水施肥

施肥應遵循及時、少量、多次的原則。要保持水質穩定,既不使池水因長期不施肥而變瘦,也不要因為一次施過多而造成水質過肥,致使溶氧量過低。具體施肥次數和施肥量,應根據適時水温、魚種、水色來決定。養魚老農早就總結出一套“看水施肥”的經驗,即池水草綠色或茶色,乍看起來比較清爽不混濁,可少施肥或不施肥;池水呈淡黃綠色,要及時施肥;池水呈黑色、藍綠色,是不宜養魚的老水,必須及時加註新水,改良水質。

根據養魚前輩們多年看水養魚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要想養好魚,養魚塘水就應具備“肥、活、嫩、爽”的基本要求。“肥”是指透明度,“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水色不死不滯,隨光照和時間不同而常有變化,這是浮游植物處於繁殖旺盛期的表現,漁民所謂“早青晚綠”或“早紅晚綠”以及“半塘紅半塘綠”等都是這個意思。

2、科學投餌

養魚高產穩產的物質基礎是具備有適量、優質、適口的餌料,投餌是養魚技術性很強的日常主要工作;餌料的支出部分佔整個養魚成本的50%以上,對餌料的選擇、調配、加工,以及投餌技術的高低,不僅決定魚產量的高低,也決定養魚成本及經濟效益。

(1)、投餌量 為了做到有計劃地生產,必須在魚種放養時做好全年投餌計劃。每個魚池的投餌量主要是根據“吃食魚”的放養量、規格、增重倍數和餌料係數來確定。

一年中每月的計劃投餌量,主要應根據天氣、水温、魚類生長情況和歷年經驗等來制定。每天投餌量可根據全年計劃投餌量、各月投餌百分比,以及按照魚類遞增體重1%~5%計算投餵量,這是一般的計劃投餌量。每天實際投餌量,還要根據當天的天氣、水質、食慾、浮頭、魚病等情況來適量增減。

(2)、投餌技術 投餌應堅持“四看”“四定”的原則。魚類在年中取食的規律是兩頭少,中間多。初春、深秋氣温低,魚食量小,覓食能力差,應少投。6~9月份氣温較高,特別是氣温上升到28℃左右時,魚生長最快。俗語説“四五六魚長殼,七八九魚長肉”(指農曆),這幾個月的餌料要佔全年的80%左右。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二)、日常管理

池塘養魚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須深入細緻,勤懇認真,堅持不懈。同時要“三分養、七分管”,“一放就管、一管到底。”

1、勤巡塘,防浮頭

黎明前後檢查有無浮頭,午後觀察魚的食情況,日落前檢查全天池塘情況。盛夏酷熱,應在午夜前後巡塘,防止嚴重浮頭。

2、觀察水色,檢驗水質變化

確保池水水質肥,即“肥”;水質要有變化,即有月變化和日變化,漁民稱之為“朝紅夜綠”,表明浮游植物優勢種明顯即“活”;水色鮮嫩,水中浮游生物多,即“嫩”;透明度適中、溶氧量高,即“爽”。總之保持水質“肥、活、嫩、爽”是養好品質魚的關鍵。

3、防止病蟲害

魚病的發生原因比較複雜,而且難以針對性地一對一進行防治。但常見魚病的發生不外乎與內在因素、病原微生物及外在環境條件有關,所以防止魚病蟲害就必須從日常正確的生產管理開始。

4、存塘魚的越冬管理措施

越冬期的管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塘魚嚴重的死亡。越冬期最關鍵的問題是使池水保持一定深度,使水中有足夠的溶氧量,底層水體不結冰。靜水越冬,一般不再補充新水,急需時可引水或抽水補充新水,流水越冬相對比較安全。

⑴、越冬的密度也是能否順利越冬的關鍵因素。確定越冬密度的依據是越冬池的冰下有效水量、補水條件及水質情況等。參考的密度是:流水越冬池,每立方米水體,可放魚0.5~1公斤;可補充水的靜水池,每立方米放魚0.25~0.5公斤;無補水條件的靜水池,每立方米最多可放魚0.25公斤。

⑵、為了提高魚越冬的成活率,在越冬前要進行追膘,多投餵一些精飼料。轉入越冬池以後,在晴天、氣温較高的日子也要繼續投餵精飼料,直到温度降低到魚不吃食為止。

⑶、越冬魚入池時間要適宜。過早入池,縮短後期培育時間;入池過晚,水温太低,轉塘過程中,魚體擦傷很難恢復,易患水黴病,造成死亡率增高。越冬最合適時期是水温8~10℃,轉塘選擇在温暖無風天氣。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

5、早春水產養殖管理的工作要點

隨着春季的到來,氣温、水温逐漸回升,水產養殖動物的食慾也日漸旺盛,慢慢恢復到正常生長的階段。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及時做好水產養殖的科學管理工作,使漁業生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應着重從以下幾個關鍵環節把握:

(1)、控制池塘水深,提高水温

春季氣温變化頻繁,控制池塘水的深度要採取分期注水的方法,一般間隔10~15天加水1次。魚池水早春可控制在1米以內,晚春加深到1.5米左右。而養殖蝦蟹的水深則由0.6米,逐漸加深到1米。對一些室外養殖的池塘,應先將池塘老水放掉,再逐漸注入新水,逐漸加深到養殖的正常水位。

(2)、重視池塘消毒,控制疾病

春季是魚疾病高發的季節。隨着氣温的上升,水温控制尤為重要。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是養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應給予高度重視。健康養殖生產中,常用環保的消毒劑是生石灰。

(3)、合理施肥,調節水質

池塘的水體温度上升到10℃時,即可以開始對魚蝦養殖池進行施肥。最好是施一些經腐蝕後的人畜糞便或適量的化肥。施肥的次數或施肥量應依據池水的水質和肥料的質量來決定。總的原則是:早春時量大次少,晚春量少次多,促使水色呈褐綠色、油綠色或紅褐色,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釐米左右;若水質清淡,呈現出黃色或淡綠色,水體透明度大於40釐米時,就要及時追肥;如過濃則要衝水,始終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的基本要求。

(4)、增氧

春季常出現連綿的陰雨天氣,氣壓較低,水體易缺氧。此時水質管理的要點是:①加強巡邏,注意魚塘有無魚浮頭現象出現,若出現浮頭現象,應及時開啓增氧機增氧,浮頭現象嚴重時結合添加增氧劑。②魚塘及時更換、加註新鮮水。③視魚塘底質惡化情況,使用“底淨寧”或施用微生物製劑改良水質,保持魚塘好的水質環境。

(5)、防病

掌握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儘量避免魚病發生,保障養殖水產健康成長。在春季,魚類易患水黴病、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小瓜蟲病。蝦、蟹的常見病有黑鰓病、爛肢病、甲殼病和纖毛蟲病、蟹奴病等。寄生蟲性疾病常用藥物有晶體敵百蟲、硫酸銅、硫酸亞鐵、食鹽等。細菌性疾病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此外,地錦草、楓葉、大蒜、五倍子等中草藥也是較好的防治藥物。值得注意的是,養殖蝦、蟹的塘應禁止施用晶體敵百蟲之類的藥物。及早做好春季疾病的預防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泯芽階段。同時,也要意防止鳥類、鼠類、水蛇等自然敵害生物對於養殖水產的危害。

總之,只有全方位地做好春季水產養殖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證全年水產養殖生產的豐收。

池塘養魚高產秘笈:立體混養模式 “八”字精養法,產出高品質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