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導語

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種不甚光彩的事情,有機構出面指責了斯普林格出版集團,認為出版集團和期刊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對此該如何看待?…[詳細]

要點速讀

1

就“同行評審造假”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國“學者”不僅是小人,還是“老鼠屎”。

2

與其指責國際學術期刊“把關不嚴”,還是先想辦法讓國內學者別幹這種不光彩的事。

3

通常來説,國際期刊的同行評審制度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不妨先介紹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學術期刊撤稿這是科研領域的常見現象,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錯誤”,一類是就是“造假”。本次斯普林格從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大規模撤稿,原因就是造假,更具體點説是同行評審造假。

同行評審造假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同行評審(Peer Review)這個概念搞科研的人應該比較熟悉,即一篇學術文章投稿之後,出版單位會讓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來進行評審,以決定稿件是否能被錄用刊出。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確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學術與該學科領域的標準,可以稱的上是現代科研大廈的“根基”。所謂同行評審造假,就是論文作者寫上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虛構了評審人的電子郵箱,編輯把論文發到虛假的郵箱地址,從而收到“百分百認可”的同行評審,以致於讓不合格的論文得以發表。斯普林格這次發現,旗下的《腫瘤生物學》從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來自中國機構的論文屬於這種情況,因此決定撤稿。

今日話題: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對中國論文進行大規模撤稿的斯普林格,是國際知名的學術出版巨頭

慢着,這裏存在明顯的漏洞呀!為什麼是論文作者來提交評審人的名字和郵箱?難道不應該是由學術編輯來決定把稿件交給哪位評審人嗎?難怪中國科協會指責出版集團和期刊“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並且,按照中國科協的説法,2015年大規模撤稿事件就發生了,斯普林格和《腫瘤生物學》還依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那不就得讓出版方“分一鍋”嗎?

看起來的確如此。然而事實是,由論文作者來推薦評審人,在學術界其實是通行做法。這個做法的理由是存在的,隨着科研領域越來越細分和深入,學術編輯往往已經不能找出該領域最適合的評審人,往往是論文作者自己更清楚哪些專家有資格進行評審。因此學術界是允許作者推薦若干評審人的,但通常情況下,由誰來評審還是由編輯來選擇,評審過程依然是匿名進行的,作者和評審人之間不會有聯繫乃至利益輸送。斯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在回應果殼網時,明確表示,“由作者建議同行評審人也是許多期刊認可的做法。”

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了,所謂的國際期刊同行評審漏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審核機制“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有人挖空心思利用審核機制的“漏洞”,那確實是很容易得逞的。前年同類事件出現後,科技日報採訪了斯普林格醫學及生物醫學出版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專門問同行評審程序上是否有漏洞,柯蒂斯是如此回應的――“同行評議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同行評議過程是以信任為基礎,只不過有時遺憾地被人操縱了。”這一説法值得玩味。

就“同行評審造假”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國“學者”不僅是小人,還是“老鼠屎”

為什麼出現大規模造假後,出版機構的一些人員還是堅持認為“同行評議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呢?這是有原因的――雖然大規模造假行為會受到很多關注,但就國際期刊的整體情況而言,造假比例還是很有限的。前述的彼得・巴特勒就表示“我們發現並調查的文章與這一時間段內所發表文章相比,所佔比例極小。”2016年一篇關於同行評議造假的研究文章也指出,存在這種造假行為出版者和刊物,其數量還是比較少的。換言之,所謂的“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在整個國際學術界,總體上來説並未遭到濫用。只是被個別人鑽了空子,因此“作者建議同行評審人”這一通行做法在大方向上,也不太可能會進行調整。

今日話題: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各種“第三方語言潤色機構”在造假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另外,很多人還發現,中國學者之所以往往會出現同行評議造假行為,是與一個特定機制有關的――由於中國學者普遍英文水平不過關,往往需要把論文提交給所謂“提供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潤色。這些機構不僅會負責把文章潤色成正規的學術英語,還能保證讓查重軟件識別不出來文章有抄襲現象――前幾次撤稿事件引發議論時,一些被撤稿者就辯解問題出在這裏。現在人們還知道了,這些機構為了保證文章能夠發表自己能賺到錢,還在同行評審上頭提供造假服務。而論文作者們甘之如飴地接受了。

所以,國際期刊上“同行評審造假”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是部分的中國“學者”在已經鋪好的路上,選擇了去做“小人”,充當了一小撮“老鼠屎”。

不要拿各國都有來安慰自己,事實上“同行評審造假”已經打上了中國人的標籤

理論上來説,國際期刊同行評審的“漏洞”誰都可以鑽。彼得・巴特勒回應“107篇論文作者都是中國人”時還客氣地表示,“對同行評審及投稿過程做手腳的問題是全球性的。人們有發表文章的壓力,這不僅是在中國,全球範圍也如此”。事實上也的確有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彼得・巴特勒 這實際上是給中國人留面子。“同行評審造假”這一行為很大程度上已經打上了中國人標籤,比如,一個叫做WUWT的科研博客,前年發表了一篇叫《破碎的同行評審》的文章,講的就是某次同行評審造假撤稿事件,正文完全沒有提中國。結果很多國外科研人員就留言指出那次撤稿97%都是中國人,很多人還討論了中國人的造假做法。

而知名的學術不端觀察網站“撤稿觀察”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專門報道了前述的2016年那篇關於同行評議造假的研究文章,指出因同行評審造假撤稿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所有撤稿稿件中中國論文比例多達74.8%――加上這次新鮮熱辣的、全部屬於中國作者的107篇,比例恐怕又要大大提高了吧。

今日話題: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知名的學術不端觀察網站專門報道了“同行評審造假中國表現突出”

結語

為何中國尤其是中國醫療系統是論文造假重災區?理由其實很明確,主要就兩點,一是評職稱需要發英文稿件,二是發現了學術不端懲處不夠重。換句話説,制度使得部分中國學者成為了“老鼠屎”。所以,在要求國際期刊採取有效措施之前,還是先想辦法改改國內的制度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2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