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是的,現在的美女多,多得讓你應接不暇,但是總感覺似乎少了點什麼,上世紀80年代的美女雖然不多,但是個個都耐看,讓人百看不厭,怎麼看那麼順眼,這又是為什麼呢?圖:女兒國的國王,永遠的國王,曾經是一代人心目中的女神,當之無愧。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這些美女感覺更加純粹,耐看,你説是不?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恬淡而安靜,讓人陶醉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雖不施粉黛,但自有韻味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青澀而清純,逝去的時光總那麼甜美。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摩登而不妖嬈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清清的女子,讓人心動的笑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自帶磁鐵,你喜歡嗎?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這一幕也只是那記憶中的一個漣漪,雖青春不再,但故事總令人回味。


  為什麼文藝女青年和富人熱衷靈脩?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衞慧視頻截圖。

  上週,“文藝女青年與靈脩”這對關鍵詞再次成為輿論熱點。

  緣起是曾以情慾敍事、身體寫作著稱的作家衞慧久未露面,近日在一條視頻中現身,着深色棉麻素袍,臉色莊重深沉,自稱已成為目前中國最勤奮的“海靈格家排師”之一,自己的奇經八脈都打通了。

  評論人侯虹斌在鳳凰文化發表文章《為什麼文藝女青年在人到中年時都走上了靈脩之路?》,標題直戳眾人心中疑問,成為刷屏熱文。她先介紹了何謂“家排”:由德國人伯特·海靈格建立,“世間諸多的問題,在家排看來,無不源自於愛。覺悟的智慧的愛使人幸福,盲目的迷失的愛會帶來種種痛苦……基於當代量子物理學及生命全息的理論,這些莫不與家族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順暢與否息息相關。”

  簡言之,就是“用愛發電”,還可以召喚出各種靈驗,是一種“信則靈”的“神秘學”,而且價格非常昂貴。在侯虹斌看來,不管是“身心靈”、“拜上師”、“家排師”或別的,共同點是:玄妙的,不可言論的,訴諸非理性的,用科學無法與之溝通的。

  並且,她還發現,往日前衞少女今日變身精神導師的,衞慧並非孤例,當年的文藝女神棉棉、安妮寶貝等,都走上了靈脩之路。這幾位2000年初大紅大紫的女作家,“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已經享受到了最充裕的物質生活,有過豐富的人生體驗,現實生活要打動她們的閾值太高了,沒有多少值得她們追求了……而這些作家又是敏感的人、聰明的人、不甘心平淡的人,還要想尋找新的突破”,於是不約而同選擇了“玄學”、“禪”、“靈脩”、“佛”之類作為人生的突破口。

  其實,不止這些女作家們,這類“神秘學”也成了無數功成名就或者生活無憂之後的中年人的完美藏身之所。侯虹斌分析,接近它們、奉信它們,不像學術或者知識一樣,需要紮實的基礎、循序漸近的學習、認真思考。學術和文化都是真功夫,偷不得懶,甚至學一門手藝、健個身、跑個馬拉松,也是紮紮實實的,每天努力多少,都可以驗證,不能虛晃一槍。而“神秘學”,要求的是有錢供奉、有錢去上課、親近“上師”或導師,感悟,靜坐,天份,靈性……是好是壞,都是一張嘴。

  因此,“這個角度的自我突破,是最輕鬆的,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女作家只不過恰好是這些成功人士中的一員而已”。

  而之所以這麼多人都選擇這條路,她認為一方面是社會不安全感太強了,成與敗都出於不確定因素,所以越是成功人士越是篤信各種不可知的力量、神秘學,包括馬雲、王菲、李連杰這樣的頂尖人士;另一方面,我們的作家、文化人、社會精英,思想資源太過匱乏,學習和思考能力不足,不願意學習更為系統、更為成熟的世界觀,想取巧,才紛紛掉進“神秘學”的坑裏。

  身為女權主義者的靈脩人士紫膺則撰文反駁,她認為“靈脩就是不肯動腦子的富人吃飽了撐的所從事的迷信事業”這類觀點站在了科學、理性至上的角度,基本上是對靈脩一無所知;批評衞慧者所説的“有錢上課和跟隨上師”的輕鬆方式,是對靈脩的誤解,而這種快餐似的、迎合人的功利心理的靈脩,實際上是一直為真正的靈脩人士所批評的。

  她認為真正的靈脩,是不斷地以各種方法覺察自己在身心靈三個層面所受的苦,找到受苦之因,從而從受苦中解脱。這個過程之艱辛是難以想象的,“這是一個人從無意識的機器似的運轉轉向有意識地存在的狀態,怎麼可以以偏概全地描述為逃避痛苦,找個寄託,讓自己好受點呢?”

  紫膺還指出,對於成功掌握男權社會推崇的理性語言的人來説,衞慧轉型為身心靈導師、大批文藝女青年的靈脩,是對這個路徑的否定,是非理性的、非科學的,也就是説是“女人化”的,因此就可能被看成是低下的。他們看不到靈脩中的非理性包含着超理性,將上帝的超理性和畝產萬斤的非理性當作同一回事兒,因此對靈脩者是可以充滿優越感地批判的。然而,在這種充滿優越感的批判中,又包含着某種痛恨。

  她問道:“每年都有大票文藝女青年人到中年去靈脩,包括筆者,但為何獨獨衞慧去靈脩就這麼不受待見?這跟衞慧、棉棉等原本美女作家的標籤,用‘身體寫作’的經歷有關。在男權社會,由於女人之色幾乎是男性的剛需,因此,‘色’這一關就是男人的軟肋。美女作家不全靠筆頭子功夫,靠變相地出賣色相成名,對辛苦走正常路徑的人(尤其是女性)來説,這些人是遭人痛恨的,如同娼門被良家婦女痛恨。”因此,衞慧等人是令人痛恨的,批評她的人的潛台詞就是:你一個婊子,你配動腦子嗎?以前你出賣色相,如今你所從事的不過是沒有得到科學、理性認可的迷信玩意兒,你依舊是低下的。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楊德睿,專門從事宗教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來自台灣的他在接受澎湃新聞訪談時,也對“文藝女青年人到中年走上靈脩之路是因為思想資源匱乏”一類的説法表示不以為然。

  比較兩岸的情況,他感覺台灣文藝女青年因為搞靈脩而被“黑”的情況比大陸這邊要少得多,相反,女文青涉足靈脩這個領域而獲得更多追捧、肯定的情況很普遍。台灣的佛教很盛行,出家眾裏面大多數是比丘尼,其中有不少曾經是所謂的“文青”。更重要的是,他覺得台灣中年以下的,也就是“60後”以下的人,絕大多數不排斥不婚、出家、女同。所以在台灣,就算説出“文藝女青年的終極歸宿是孤寡、拉拉、出家、後媽”這樣的話來,大家恐怕也不覺得你是在“黑”這些人,而是一種無聊的八卦而已。他感嘆兩岸這方面的價值觀差距真的很大。

  至於在富人中興起“靈脩熱”的現象,楊德睿認為富人信教、靈脩的原因很多,和窮人信教修行的原因一樣五花八門,不要用“階級還原論”來解釋宗教,那是沒用的。凡是人都有心靈空虛的時候,跟貧富無關。人因為心靈空虛所以要信教、要修行,這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一樣,很正常。

  在他看來,更多的富人信教、靈脩的原因是,他們有錢了好多年,早就沒有物質匱乏的問題了,想用錢來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早就玩遍了、玩厭了,這才深刻了悟到錢帶不來幸福,錢買不到很多最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家庭和睦、良好的人際關係……此外也有一些富人本來就是好學深思的人,過去為了拼命工作掙錢,把對文學、藝術、哲學的興趣硬是壓抑掉了,如今錢掙夠了,人也老了,想再回頭的時候已經弄不動了,但他們還是想要得到精神上的滋潤、提升、啓迪,就有相當大的一羣走向了宗教、靈脩、讀書會、藝術品收藏、玩音樂、戲曲等等。

  而放生之所以變成一種如此普遍的修行方式,他分析指出,因為放生是中國人所創造出來的最直截了當、模式簡單清楚、好操作而且可以計算數量當做成績的一種修行方法,非常符合我們中國人一貫喜歡把問題歸結為計算數量、算分數的癖好。第二個原因就是放生的整個過程很有戲劇感,那些動物被放出來逃命的那一刻的情景,很激動人心、很煽情,它很容易讓放生的施主明確感受到自己做了件善事,添了一點功德,這比做扶貧之類的功德要簡單明瞭得多,各種成本也都要小得多,所以很多人樂此不疲。

  但楊德睿指出,放生在佛理上講根本説不通,所以印度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以前都沒有搞放生,近年來是被中國佛教徒影響了才開始有人跟着搞,事實上中國的正統佛教對這件事也不是很鼓勵,歷來有不少佛教的高僧大德勸過大家別再搞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説創造的功德恐怕還沒有造的業多,可是沒有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王丹青則撰文分析《從六十年代的西方嬉皮士到中國文藝青年:靈脩如何成為時尚?》。文章指出,靈脩成為成為中產階級文藝青年的時尚,在國內大概也就是最近幾年冒出來的新鮮事物。而靈脩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來源之一,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嬉皮士。二戰之後的西方世界,由於戰爭的創傷和冷戰鐵幕的隔絕,一代年輕人陷入了普遍的虛無和頹廢;但與此同時,文化的全球流動成了勢不可擋的潮流,他們中的一些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試圖從東方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尋求個體精神上的解脱。1960年代盛行歐美的“嬉皮士運動”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想背景中誕生的,尤以披頭士樂隊在1965年與1968年旅居印度為人熟知。

  作為一種對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的反叛,來自古老印度的聲音、哲學、乃至生活方式,都給戰後歐美的年輕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靈脩作為一種對遙遠的精神生活的實踐方法,一時間在西方年輕人的文化藝術圈子裏蔚然成風。從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説《達摩流浪者》到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氛圍。

  而當代的靈脩活動進入華語世界,是從台灣開始的。在大陸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台灣女作家胡因夢和三毛就已經開始了對靈脩和新興宗教的引介與探索。而從最近受到熱議的幾個走上靈脩之路的著名文藝女青年的身上,我們仍然可以依稀見到那兩位台灣“前輩”的影子。當然,當代中國靈脩活動的興起,也不全然是依靠台灣同胞所引介的,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氣功熱”中,當今國內靈脩的一些門道已經初現端倪。不過,對於新興的中產階級來説,靈脩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品味,必定是要比氣功高雅得多;而文化產業起步較早的台灣所提供的精緻商品,也就更對這部分人的胃口。

  文章認為,無論是需要長期參與的靈脩課程、培訓班、工作坊,還是更簡單易得的靈脩產品,像是念珠、擺件、薰香、精油等等,毫無疑問,靈脩(及其相關的消費行為)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中產階級文藝青年的一種時尚。這種時尚所含納的不僅是對於精神、心靈的冥想式探索,也絕非對於封建迷信的拙劣複製,而是成為了一種整體性的生活方式。對於身處靈脩圈子裏的人來説,靈脩所能帶來的,除了個人精神上的超脱,還有衣着打扮、家居裝潢品位上的提升,更有一種對於生活、世界乃至宇宙的想象。

  甘陽:相信中國文明有其天命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成立三十週年暨“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出版三十年紀念研討會合影。

  20世紀八十年代影響廣泛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成立三十週年暨“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出版三十年紀念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微信公號“三聯學術通訊”上週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情況。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部分編委和作者、譯者代表,以及北京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中青年學者包括70後、80後年輕學者,共60多人見證了這次對話,其中包括甘陽、沈昌文、董秀玉、李巖、路英勇、錢理羣、蘇國勳、郭宏安、陳來、王焱、陳平原、劉小楓、王慶節、劉鋒、梁治平、汪暉、吳增定、楊立華、吳飛、李猛、彭剛、強世功、渠敬東、張志強、應星、孫慶偉、唐文明、陳壁生等學者。

  在座談會上,編委會主編甘陽認為,當時決定將主要精力用於集中翻譯一些最重要的西方現代學術著作,現在看來仍是正確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為中國學術界瞭解西方現代學術打開了第一個入口,也打下了第一塊基石。三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簡單化學習西方的時代早已過去,“拿來主義”不再可行,中國學界整體的成熟度已經達到了可以逐漸形成自身傳統的水平。

  他在點評“西學與現代中國思想”為主題的討論時,以國際法、外國文學研究和西哲史為例,認為中國做西學的研究如果全盤英文化了,就是中國西學研究的死亡之日;一定要強調中文寫作的重要性,沒有中文就沒有中國學術可言;以中文思考和中文寫作為基礎的西學研究,一定是中國西學研究的主流。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三聯生活週刊》為此紀念活動對甘陽進行了專訪。甘陽首先回望這三十年,感慨“我們這代人命太好了,從沒有一代人像我們,經歷過如此之多的世界變遷”:“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中國社會其實基本是傳統社會,中國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道德,完全是傳統的,再到改革開放,然後又看到蘇聯東歐解體,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全面展開,一直到今天英國退歐川普上台,真是世界大事紛至沓來。“從農業社會、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等等所有這些這麼大的世界性變化,所有驚人的變化都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們的經歷之豐富是一般人很少有的。”

  關於現代性這個核心話題,甘陽指出,人文裏面最深刻的東西,一定是對現代的彷徨和恐懼,因為不知道現代將帶來什麼東西。現代性帶來的東西是要衝擊整個歐洲人長期堅持的那套價值觀念的,這是整個文化裏面的基本感覺,當時最突出的反應是19世紀西方浪漫派。甘陽覺得“我似乎天生有一種保守主義傾向,我所喜歡的西方的東西都是反現代性的。但是話又説回來,近現代以來西方所有有成就的思想家都是反現代性的。當然一般意義上的庸俗反西方我是非常不喜歡的。西方文化中深刻的東西是對人文有一種非常深的堅守和認同,對於資本主義一切皆為商品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他還回憶1980年代思想界在朦朧狀態,憑着直覺,一把就抓住了海德格爾。這當中也有文化虛榮的原因,“聰明人當然要讀難的東西……比如我們看卡爾·波普,就覺得很一般嘛,對我們沒有知性的吸引。海德格爾不一樣,他能吊起你全部的精神,是西方文明絕對高度所在,他對兩千年的西方文明有一種透骨三分的重新反省,達到的深度是難以想象的,對我們哲學界的衝擊是非常非常大的,顛覆所有以前科班出身的學西方哲學的人所學到的東西。你會覺得他太厲害了,對我來説一個直接的感覺是,他和西方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他是另外一個西方。”

  至於當下中國,甘陽認為嚴格意義上説,今天已經沒有“知識界”這個概念存在了,都是一個一個小羣體,互相之間是不可能溝通的,因為不存在思想上的溝通,所有都被政治化,被妖魔化。沒有一方虛懷若谷真的想聽對方説什麼,這是今天最糟糕的問題所在。他説:“中國現在既沒有思想界,也沒有知識界。所謂‘界’,本應該包括很多不同聲音和想法,是可以溝通的,不能先從道德上妖魔化。”

  面對全球包括中國都出現兩極化的傾向,甘陽指出,重要的問題是在極端的分歧中能不能出現理性化温和化的聲音。“我認為大學應該是產生理性化温和化討論的唯一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十幾年只做教育這唯一一件事的直接原因……尤其通識教育有可能出現這樣一個理性化温和化的思想交流平台。”如果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能以學術為唯一標準,推動多元、包容、理性、温和的教育氛圍,那麼整個社會逐漸走向理性化、温和化、多元化、包容化是可能的。

  他表示:“我天生是樂觀派,相信中國文明有其天命,到最後是信仰的問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短腿大pp猴”:不好意思,打錯了

  網友“Kaikaishen”:幾個真正的文藝女青年在年輕時候能享受最充裕的物質生活?CNB吧。。。

  網友“SK”:怎麼感覺是兩篇文章拼起來的

  網友“Excho”:我看完了,只是這樣的表述太熟悉了,因為這是有神論者慣用的調調,以唯心主義逃避逃避唯物主義檢驗。PS:我是無神論。

  網友“best”:我個人也有過靈脩的經驗。我的個人看法是,科學論邏輯論者和感受型的靈脩人,可以嘗試求同存異,但是如果實在説不通也沒有必要強行糾正對方。首先,某種程度上來説這個世界建立在人的意識之上,科學建立在這個世界之上,人單方面認為科學是客觀的真實的,可是沒有一個科學事實能夠證明我們的認知是無誤的。靈脩者不會像批判家或者站在制高點全盤觀察世界和人類的那些人一樣去邏輯思考,在靈脩的過程中我麼甚至嘗試去拋棄思考和邏輯,根據本能而行事,因為身體的本能是不會騙人的,但是情緒和思維會騙人,靈脩做的事,是將人從高頻思考和情緒控制中解放出來,從而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得到內心的真相。一個是向外的探索,一個是向內的探索,兩方意見的碰撞是好的,但是沒有必要互相貶低詬病,畢竟人生幾十年,每個人都有自己得追求,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留下點東西給世界,還是讓自己的身心在幾十年內逐漸達到完滿給自己一個好的結局,都是個人選擇。我是選擇後者的,當我自身的問題還沒處理之前,實在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外界問題。同理,懂得接納自己的人,才懂得愛世界。

  網友“BlindTalker”:懷斯吧…

  網友“蝙蝠魔”:還是要有一種大關懷

  網友“嗯哼……”: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有很大隔閡

  網友“Gone with wind”:請你看完好不好

  網友“文章早已遍江東”:文青等於白日做夢,交智商税是必然的

  網友“短腿大pp猴”:封面是懷特的畫

  網友“BlindTalker”:懷斯吧…

  網友“Excho”:玄妙的,不可言論的,訴諸非理性的,用科學無法與之溝通的。這樣的説法本身就是耍流氓。

  網友“Gone with wind”:請你看完好不好

  網友“短腿大pp猴”:封面是懷特的畫

  網友“Excho”:玄妙的,不可言論的,訴諸非理性的,用科學無法與之溝通的。這樣的説法本身就是耍流氓。

  (1970-01-01)


  21世紀初,巴西政壇變色,左翼勞工黨政府上台,粉色成為主色調。筆者試着選取巴西前總統盧拉政治生涯中的五個節點,簡單勾勒出巴西的發展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2003年1月。盧拉在總統就職典禮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將創造條件,使全國人民可以體面享用一日三餐,天天如此,而不需要他人饋贈。巴西不能再繼續如此不平等地生活。我們必須戰勝飢餓、貧困、社會排斥。這場戰爭不是要殺死什麼人,而是要拯救生命。”由此,盧拉政府啓動了“零飢餓”計劃,4000多萬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窮人在政府的“攙扶下”開始邁向中產之列。

  2004年5月。盧拉首次訪華,隨行的有8位部長和400多工商界人士。盧拉稱,中國在巴西對外關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這次訪華率領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充分體現巴方對巴中關係重要性的認識。以出口為支柱的巴西經濟開始全面轉向中國。

  2010年12月。盧拉信心滿滿地宣佈,“巴西將在2016年奧運會前成為世界上第五大經濟體”。那是巴西曆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2009年,巴西獲得奧運會主辦權。2010年,巴西經濟增速達7.5%,超越意大利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11年,盧拉任期屆滿,他親點的繼承者——羅塞夫獲選接任。當年,巴西又超英國再升一級,成為第六大經濟體。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里約鳥瞰

  2014年2月。盧拉在美國一家研究機構表示,巴西不會走中國道路。他稱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低工資競爭促進繁榮,即使經濟放緩,巴西也無意模仿。巴西更希望能與美國、德國和韓國等高度工業化的發達經濟體競爭。當年,巴西經濟增長停滯,僅為0.1%,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大宗商品需求減弱;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巴西主要主口產品石油、鐵礦石和大豆玉米等價格急劇下跌。

  2016年3月。盧拉因涉嫌一起數額龐大的腐敗醜聞被警方帶走調查。本屆奧運會前,又有消息説,他不久將出庭受審。盧拉的繼承者羅塞夫受彈劾,被聯合執政的民運黨領袖、副總統特梅爾取而代之。巴西經濟深陷泥潭。

  五個節點形成了一個了倒寫的V字,它起始於2003年勞工黨上台。其時的巴西,在經歷了戰後的多次發展起伏之後,又回到瞭如何使窮人能夠不再繼續貧窮的政治原點。

  巴西利亞大學教授戴維•弗萊舍認為,“華盛頓共識”將新自由主義強加給拉美,令巴西經濟一蹶不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巴西實行了10多年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金融貿易自由化,政府放鬆了對經濟的治理,削減了社會福利支出,致使經濟停步不前,國內貧富差距增長了好幾倍。這是最終巴西人民選擇左翼領導人的主要原因。

  盧拉上台之時,正是新一輪新興經濟體普遍加速發展之時,巴西的優勢產品——鐵礦石、大豆、玉米等受到國際市場“熱捧”。接着,盧拉政府又藉機搭上了高速行駛的中國經濟之車。巴西經濟開始進入上升通道。

  巴西發展加速的10年正是中國迅速崛起的10年。2000年,巴西對華出口額約為10億美元,進口額在8億到9億美元之間。14年之後,中巴雙邊貿易總額超過800億美元。巴西鐵礦石生產商淡水河谷公司的一位經理曾經自豪地對筆者説:“你們中國上海北京的那些高樓大廈,都含有我們巴西的土。”正是來自於巴西的源源不斷的鐵礦石(巴西的土)支撐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建設,而巴西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但是,這一輪巴西經濟的上升,並沒有能夠擺脱巴西政治與經濟結構的雙重規制。以出口帶動增長仍然走的是原有的依附型經濟老路,而政治方面的反飢餓政策,則是提升福利減少貧富差距以回報和穩定票倉——貧困民眾的結果。

  巴西政府用出口收入為4000萬人的脱貧埋單,卻因受政治體制的限制,採取了全面保護民族工業措施,錯過了提升生產率,實現經濟轉型的機會。巴西政府用於醫療、社會救助、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社會支出總額在2010年達到了3150億美元,而1995年只有1150億美元,16年間翻了―番多。用提升福利救助換來的脱貧,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勞動生產率,雖可以在一定的時期內維持住選票,卻缺乏可持續性,尤其是在蛋糕越來越小、外部風險越來越大之時。

  根據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的一份報告,巴西勞動力價格在2002年到2012年增加了121%,生產率在這段時間卻只增加了27%。

  巴西可以不以中國模式為樣板,但卻不可能避開中國所走的以發展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化道路。從2004年到2012年,製造業在巴西GDP中所佔比重從19%下降到了13.2%。同期初級產品的出口大幅增加,甚至在2007年到2012年出現了高達147%的漲幅,成為對GDP增長的主要推力。低端和不穩定的服務業工作成為主要的就業崗位,僅女傭就有710萬之多。

  巴西的“去工業化”與對華貿易的升級同步。巴西對華出口中原材料佔比超過80%,而巴西進口的中國產品幾乎全部是工業製成品,有人因此説是“中國製造”制約了巴西的工業化。實質上,巴西的“去工業化”有深刻的內因,與其開放程度不夠、競爭力缺乏,以及落後的基礎設施、匯率升值、儲蓄率和投資率低、勞動者慵懶等因素相關。

  在巴西,效率低下處處可見。剛到里約,筆者第一次去住處附近的一個大超市,買了兩袋排骨。收銀台裏坐着的那個黑人大媽瞧見我提着貨物走來,着急忙慌地把手裏捏着的兩個炸土豆片塞進了嘴裏,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手在一塊深灰色的抹布上抹了一下。在我付款的期間,她一直在和旁邊的一位服務員聊天。收款員全都坐在轉椅上工作,每一個收款台旁還站有一兩個服務員,幫着顧客裝袋。一溜排70多個收款台,光是站着裝袋的服務員就有百十來號人。不難想像這是怎樣的工作效率。

  巴伊亞州薩爾瓦多市的地鐵系統有一段6.5公里長的軌道,從1997年開始一直修到2014年6月世界盃開幕前才完工,當地政府的花費超過4.5億美元。首都巴西利亞機場的改建工程後期轉向私營承包後,總值達到了預算的20倍。巴西東北部煉油廠差不多10年前開始修建,到2015年才完工,工程造價從最初的28億美元增加至130億美元。

  好夢不長。在全球經濟體排行榜上第六位這個位置上,巴西只短暫停留了一年。在全球經濟下滑,大宗商品價格大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下,巴西經濟再次落入底谷。里約奧運會舉辦之時,巴西已落後於印度和意大利,退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

  將玻利瓦爾180年前對南美國家命運的預測用於巴西,可能過於悲觀。巴西人談起自己的國家,一方面會為巴西豐富的資源而洋洋自得,説“上帝是巴西人”;另一方面也會自我調侃,説上帝沒教會他們該如何發揮潛力。這對有趣的比喻表明,巴西的大國崛起之路必然是一個充滿曲折艱難的潛力兑現的過程。

  從發展曲線看,巴西並非走的是一個簡單的W型,它實際上是沿着一個大約三十度的斜線向上攀升的一組連續不斷的W。儘管無法避免下一次回升之後仍會出現下降,但整體上它卻是在向上移動的。尤其是整個人口受教育程度因受益於福利政策而在不斷提升,儘管速度相對緩慢。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里約狂歡節

  未來的潛力還與巴西的自然稟賦相關。巴西國土面積85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僅差100萬平方公里,卻只有近2億人口。走進巴西“腹部”,你一定會震撼於那廣闊肥沃的土地和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

  巴西水資源充沛、物產極為豐富。咖啡、橙汁、食糖、牛肉、雞肉出口量世界第一,大豆、鐵礦石出口量世界第二,玉米、豬肉出口量世界第三,棉花出口量世界第四,巴西石油有可能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五……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高樓、鐵路、汽油、優質的食品和飲料的今天,巴西是不可或缺的。

  一位來自巴西南部的禽肉出口公司的老闆曾這樣説,“巴西出口的只是牛肉、大豆嗎?當然不是。你知道每公斤牛肉、每噸大豆消耗了多少水,含有多少土壤和空氣的養分?這些最基本的資源對很多國家的消費者來説,越來越像奢侈品了。”任何一個在巴西生活過的外國人都會同意這種説法,也會情不自禁地迷戀於巴西的水、草、樹木、小鳥和空氣。這就是巴西崛起的本錢。

  -----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曾在巴西生活工作過三年。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JakeOscarGreenwood”:走自己的路,讓別人黑去吧

  網友“小鬼”:巴西道路挺好的

  (1970-01-01)


  南潯金家為南潯近代絲商“四象八牛”之一,人稱小金山。近代著名的一對兄妹畫家——金紹城(金城)、金章就誕生於此門。

  10月10日,上海歷史博物館收到了兩幅分別來自金邵城與金章的畫作捐贈,兩幅作品的上款人為二人的二姐(妹)金依依,也就是捐贈者陳璇女士的丈夫袁孝俊的曾祖母。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張嵐表示,“金城與金章雖然不是上海人,但是在他們的生活歷程中有着很重的上海痕跡。而這兩幅畫,輾轉近一個世紀,跟隨畫家及其親人和後代,從上海、北京、台灣,最後又回到上海,得以圓滿。”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金紹城

  ,戲仿惠崇江南春捲筆意,1912

  一門風雅

  金紹城(1878-1926年),又名金城,字鞏伯,一字拱北,號北樓,又號藕湖,是近代著名畫家、民國初年北方畫壇的領軍人物、中國畫學研究會首任會長、“湖社畫會”的精神領袖。早年他留學英國鏗司大學學習法律,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上海道袁樹勳保薦,任上海會審公廨官。光復後出任內務部僉事、眾議院議員、國務院秘書、蒙藏院參事等職。擅長山水、花鳥,師法宋元,以工帶寫。

  此次捐贈的這幅畫是金城於1912年時客北京所繪,屬於他早期的作品,題識中稱此作為“戲仿惠崇江南春捲筆意”。

  另一幅捐贈出自金城的三妹金章之手。金章(1884-1939),女,號陶陶,亦稱陶陶女史,近代著名文物鑑賞大家王世襄的母親。1898年金章入上海中西女塾就讀,20世紀初遠赴英倫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歸國後專心於繪畫,擅長花卉、翎毛,尤工於魚藻。此次捐贈的這幅繪畫是金章1906年遊學歸國後於南潯的創作,題材是她熟悉的金魚,體積感較強,渲染層次豐富,形態生動自然。有趣的是,金章號陶陶,而其二姐號依依,在題識中,金章引《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來“自喂頗知魚樂贈之”,足見其悠然性情與姐妹間的情誼。金章的作品存世量非常稀少,也顯出此作的珍貴。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金章 魚藻圖

  “北平廣大教主”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湯哲明教授認為,金城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他的一些舉措,改變了1910年代後從北京至上海的畫壇風格。

  這就不得不提到1914年由金城提議並在故宮文華殿和武英殿成立的古物陳列所,該陳列所主要保管陳列清廷遼寧、熱河兩行宮文物,也是故宮博物院的前身。

  眾人皆知學畫當追宋元,可問題是,彼時的高古真跡多為皇家秘藏,一般人很少能夠親眼見到。古物陳列所在成立的當年就設展對外開放,當時的申報記載,“...... 古物陳列所前日開幕,准入遊覽一節,已預志報端。茲聞前日往觀者,老幼男女絡繹不絕。由東偏門入,由西偏門出...... 並聞未列之古物甚多,此後凝按月輪流抽換……”

  古物陳列所的成立,讓當時在北京的畫家可以拋開單一的“四王”視野下的文人畫史,直接地面對宋元古畫,進行臨摹,進而創作。當時的於非闇、溥心畬,都受此影響。30年代以後隨着出版業和展覽的發展,這股復興宋元繪畫的風氣漸漸蔓延到南方,吳湖帆、張大千,包括後來的謝稚柳,都以模仿宋元為榮。

  湯哲明教授解釋説,即便曾經留洋,金城很早就提出反對用西洋畫改造中國畫,這個主張至今看來還是非常有意義,卻未得到深刻的解讀。在差不多同時期,金城在北京還成立了中國畫研究會,京津畫壇幾乎所有的畫家都參與其中,書畫家陳定山曾稱金城是北京畫壇的“北平廣大教主”,直到1926年金城去世後,齊白石與蕭謙中的弟子才開始遍佈河北,足見其在北京畫壇的影響力。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捐贈現場,左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中為捐贈人陳璇。

  據理力爭的會審官

  除了畫史上的地位,上海歷史博物館更看重金城與金章兄妹與上海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聯繫。特別是金城作為會審公廨官的經歷,代表了上海一段非常特殊的經歷。

  清同治七年(1868年),根據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領事商訂的《洋涇浜設官僚會審章程》,在英美租界設立了會審公廨(也稱會審公堂,英文名為Mixed Court),簡單來説即指處理同時涉及華人與洋人案件的法庭。由道台任命中方專職會審官(讞員),與外方陪審官(領事)會同審理租界內與華人有關的訴訟案件。根據中外雙方的約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僱傭的華籍僕人,由外國領事參加會審或觀審;純粹華人案件,由中國讞員獨自審斷。

  1905年12月,上海曾發生大鬧會審公廨案。一名廣東籍已故小官僚的遺孀黎黃氏攜子女及15名婢女從四川乘招商局輪船回廣東原籍,輪船路過上海時,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巡捕下輪檢查,企圖敲詐未遂,便以販賣人口罪名拘捕黎黃氏。公共租界會審公廨審理此案時,英國領事下令判罪,會審官金城則認為案情真相未明,不能徑以判刑結案。後經過中西雙方共同調查,黎黃氏確非販賣人口。會審官金城以案情大白,要求英國領事釋放黎黃氏,遭到英國副領事拒絕。

  在審理此案時,中英兩國會審官對女犯應當關押在何處又產生爭議,外國巡捕毆打辱罵中國會審官金城,並用武力搶奪犯人,引起旁聽羣眾公憤。上海居民對本國官員受辱反應強烈,四處圍打巡捕,還放火燒了老閘捕房。虞洽卿作為代表與租界當局交涉,據理力爭,又策動商人罷市,工人罷工,租界華捕罷崗,最終迫使英方讓步,通過上海道袁觀海、工商界人士朱葆三、虞洽卿等出面調解,一面釋放黎黃氏,一面勸令華商開市,並規定“今後一律由中方巡捕到會審公堂維持秩序”。

  這一次的“大鬧公堂案”,令虞洽卿成為了上海灘婦孺皆知的人士,事實上,會審官金城也擔當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最初的質疑和之後的細緻調查,使案件得以水落石出。然而,因為此案,金城被解除了職務,不得不往北京尋求新的發展,才有了以後作為畫壇領袖的故事。

  張嵐館長稱,這段歷史是上海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也是歷史博物館未來將要重點展現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阿信10”:點贊

  網友“60288”: 有意義

  網友“MagicElnue”:作品不錯,能捐贈那麼多錢,人品也不會壞。

  網友“蚊米”:

  網友“atoz1to9”:不就是王世襄的外婆家嘛!

  (1970-01-01)


  人類如何實現生命不朽?除卻現代科技提供的“基因克隆人”方案,現在又有人提出“思維克隆人”方案。美國人瑪蒂娜·羅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和妻子目前建立了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人類不朽的研究基地,以人們留在計算機和互聯網中的數字痕跡——羅斯布拉特所謂的“思維文件”,包括聊天記錄、照片和視頻等數據——為基礎,通過與人類大腦功能相同的複製品“思維軟件”產生和本人相近的人類意識。

  相對於基因克隆人要面對的道德和司法的重重障礙,羅斯布拉特堅信思維克隆人在這方面遇到的阻礙要小很多。“那些能讓遊戲人物宛如真人般和玩家對話的工程師,都拿到了不菲的經濟回報。”

  羅斯布拉特在自己的新書《虛擬人》中講到,如果世界上第一個思維克隆人是華裔,她(羅斯布拉特已做變性手術,成為一名女性)不會感到驚訝。羅斯布拉特的理由包括中國軟件工程師和社交媒體用户數量居全球之首,加之創業氛圍濃厚,以及中國法律系統快速發展,或較之基於羅馬法的陳舊司法系統,能更好地包容“思維克隆人”的存在。羅斯布拉特預言,到2030年代,第一個思維克隆人就可能誕生。

  但是沒有肉體、只複製了大腦部分功能的思維克隆人是否能夠代表所複製的對象?而很可能產生自我意識的思維克隆人是否存在潛在的危險?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這些問題通過郵件採訪了羅斯布拉特。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變性前的瑪蒂娜·羅斯布拉特,曾創辦一家衞星廣播公司,如今市值超過200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40歲變性後的瑪蒂娜·羅斯布拉特,創辦了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她的年薪達到了3800萬美元,2014年成為美國最高薪的女CEO。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2015年《福布斯》白手起家的美國女性排行榜上,羅斯布拉特以3.9億美元的財富位居第35位。

  澎湃新聞:除了思維文件,思維克隆人還能如何複製人類的意識?

  羅斯布拉特:我想如果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用很小的波長掃描技術掃描大腦中所有的神經連接,但這種技術還要幾十年以後才能實現。所以使用思維文件更容易創造一個思維克隆人。

  澎湃新聞:人們留在網絡上的數據能夠真正代表他們嗎?有時候,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和在虛擬世界中的表現並不一樣。我們如何能確定哪一部分才是真實的自己呢?

  羅斯布拉特:如果思維軟件足夠好,那麼人們留在互聯網上的信息就足夠了。這需要從心理和法律層面來逐一分析這種數據組成的代理人是不是原來那個人,或是一個全新的法律主體,再或者僅僅是一個假裝具有人格卻沒有自我意識的軟件。我相信在21世紀,網絡心理學和網絡法律學會成為從業人數最多的職業。

  澎湃新聞:你講到思維克隆人同樣擁有權利和義務,它們可以擁有的權利和應該承擔的義務有哪些?

  羅斯布拉特:思維克隆人應該享有任何公民都具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它們享有的權利:只要它們不傷害其他人,就不能被殺害;它們也有權享受自己的生活、工作、閲讀,也能在線觀看電影、玩遊戲和進行互聯網社交。它們要承擔的責任:尊重法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任。

  澎湃新聞:你説思維克隆人能使我們得到永生。假設現在一個叫做邁克的人死去了,留下他的基因克隆人和思維克隆人,那麼兩者中的哪一個能讓我們相信邁克復活了?

  羅斯布拉特:我們最終還是需要從心理和法律層面來決定思維克隆人邁克是不是原本那個邁克。思維克隆人邁克會被心理學家面試,心理學家也會拿到邁克本人的數據記錄。心理學家會把面試結果交給那些確定思維克隆人邁克身份的律師,律師再去申請正式的官方認證。我覺得一開始取得官方認證的思維克隆人肯定不多,但隨着思維軟件質量的提高,認證的成功率就會提高。100年之後,人們將習以為常地依靠思維克隆人繼續生存。同時,那些未能取得法律認證的思維克隆人仍然會被他們的朋友和家人當作某人的復活體,因為他們擁有相同的人格和記憶。而邁克的基因克隆人是永遠不能使得邁克重生的,因為基因不能複製我們思維的內容,而後者在法律上決定我們的身份。

  澎湃新聞:如果思維克隆人擁有自我意識,它們對人類來説會非常危險嗎?或者它們比基因克隆人更加危險?

  羅斯布拉特:我不認為思維克隆人會變得危險,因為危險的軟件是不會有市場需求的。例如沒人會購買不能剎車的汽車,也沒有人會購買引火上身的設備,同樣,沒有人想要製造一個可能發瘋的思維克隆人。我在書中也解釋過,不管是誰創造出一個思維克隆人,在思維克隆人取得法律認證的身份之前,都需要對它的所有行為負責。當然可能有例外,可能會出現犯罪的思維克隆人,但和犯罪的人類並沒有什麼差別,它們會被警察捉住並繩之以法。我在書裏也講到,有些思維克隆人還會成為警察,因為有時候需要用一個思維克隆人捕捉另一個思維克隆人,就好像我們現在“以賊捉賊”。

  澎湃新聞:思維克隆人會成為學者的好幫手或者代替學者嗎?

  羅斯布拉特:我相信思維克隆人能成為學者的好幫手,就像不同國家的學者能成為彼此的好幫手一樣。

  澎湃新聞:什麼樣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怎樣的工作不會?

  羅斯布拉特:思維克隆人和人工智能不太一樣。人工智能是一種軟件,而思維克隆人是具有意識的人,即使沒有皮膚。思維克隆人在它們的思維文件中會運用到人工智能,但就像有血有肉的身體運用生物反應一般。人工智能可以去做具有自我意識的人不願意去做的工作,一般是那些不太需要人際交往或者個性表達的工作。而思維克隆人會傾向於做那些人類意識為必要組成部分的工作。

  澎湃新聞:人類勞動力最終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嗎?人工智能會讓所有人都失業嗎?社會會進入混亂狀態嗎?

  羅斯布拉特:人的天性就是在生活中尋求意義,最基本的意義就是尋求住處和食物。當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時,我們就會產生更高級的訴求,比如創造美或者為我們的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學習物理學,探索深海和外太空。整個宇宙為人類更高的訴求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當工業革命來臨之時,大部分人並沒有丟掉工作。事實上,現在工作的總人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多。人工智能將提升我們的人生意義,而社會將迎來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虛擬人》,【美】瑪蒂娜·羅斯布拉特/著 郭雪/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9月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3269407251”:最近看了西部世界,如果這種技術實現了,簡直是太恐怖了

  網友“君亦休”:這個牛人類從60年代吹到了現在,而且還是芯片技術幾近停滯不前的當下。實現思維能力,軟件方面需要經驗,情感,知識。對一個機器來説,知識不是問題,經驗這種需要對理論和實踐結合東西,至少在作者説的2030年以前,機器還是做不來的。硬件方面需要新材料技術,芯片技術,更先進的存儲技術。在這些硬件需求裏,新材料技術決定芯片技術和存儲技術的發展。要想讓機器具備思維能力,需要出現能讓上述軟件能高效分析存儲在一個巨大網絡裏的海量數據,而且功耗還不能太大,否則會出現三個諸葛亮不如一個臭皮匠的情況---那個臭皮匠就是人類。更別提感情這樣複雜的東西,不具備情感的思維能力只能叫計算,因為人類的思維本身就是理智與非理智的一種結合體。

  網友“老不老”:100年內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因為目前最快的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和能力只相當於人腦的三十萬分之一。人腦的計算是由3千億個神經元以及每個神經元有10條左右鏈路,也就是3萬億個鏈路組成的網絡,雖然在數學計算上很慢,但併發計算速度及其快。何時CPU能有三十萬倍於目前CPU的計算速度,才在硬件上有了可能性,之後是軟件設計突破的問題。相比於軟件設計上突破,硬件要更加困難些

  網友“一向”:看過黑鏡麼,裏面有一集就是根據已有的網絡痕跡進行思維克隆,結果呢?

  網友“一向”:強烈反對,我真的不明白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即使真的有思維克隆,那也僅僅是擁有和我同樣記憶的另一個人格,而並不是我。因為我們是兩個個體。

  網友“流水”:到時候人類能和機器人組成家庭了

  網友“大大咪”:本來想説如果未來是這樣那我寧願停在現在。後來想到思維克隆人實際上是不吃不喝不需要住房交通這些消費的勞動力,那還是挺好的。

  網友“zero”:讓一寫小説的來預測未來科學?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73 字。

轉載請註明: 上世紀80年代的“清純美女”, 為何看着是那樣順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