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立體富民 海門人收入蘇中蘇北居首
圖為臨江新區介雲村蘆筍配送中心的員工正在打包。該配送中心平均每天吸納100多名村民打工,旺季的時候達200名。(記者陳沈華 通訊員楊帥攝)
我市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走在蘇中蘇北前列,今年上半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2元,同比增加1751元,增幅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1元,同比增加935元,增幅8.9%。
五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兩聚一高”要求,把聚焦富民作為抓發展促改革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居民收入為主線,牢牢抓住產業、就業、創業、保障、幫扶等重點環節,以釋放創業富民潛力為重點,以激勵高層次人才增收為帶動,以保障困難羣體增收脱貧為底線,以富民增收五大行動計劃為抓手,開創富民增收工作新局面。據介紹,到目前為止,海門居民人均儲蓄達到8.5萬元,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發展產業,提高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去年以來,我市以“三件大事”為抓手,全力打好項目建設、經濟運行翻身仗,馳而不息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今年以來實施超億元產業項目100多個。同時,一着不讓抓好經濟運行,深入實施“規模企業上台階”和“中小企業上規模”行動計劃,鼓勵企業通過加大技改、上市融資、兼併重組等方式不斷做大做強。目前,我市有各類工業企業4000家左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50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勞動生產率和職工的工資收入得到穩步提高。
我市還充分依託建築、家紡兩大特色產業,全力推動兩大特色產業不斷做大。去年建安產值超過1600億元,帶動10萬多海門人致富。家紡產業超過1000億元,帶動20萬農民致富。同時,積極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模式,目前,全市已擁有麒麟紅木、包場龍蝦、餘東足球、四甲不鏽鋼及書畫、東灶勞防用品等70多個專業村,涉及產業有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輕工紡織、製造加工及銷售服務七大類。這些產業吸收了大量本地勞動力,農村人員外出務工逐漸趨向“家門口”穩定就業,拉動了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
不斷加大農業轉型升級,着力提高純務農人員的收入。目前全市高效設施農業總面積31.3萬畝,佔比達39%,其中鋼架大棚面積10.5萬畝,大棚種植年畝效益在1.2萬元以上。各類鋼架大棚帶動近2萬户農民增收,户均增收6萬元以上。同時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共培育海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2家、家庭農場675家、新型職業農民3.9萬人。目前全市有3萬名職業農民年純收入2萬元以上,有52個示範家庭農場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有39個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
全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切實增加城鄉居民“隱形收入”。我市把辦民生實事、補民生短板作為富民的關鍵來抓,堅持民生優先,持續加大教育、就業、交通、危房改造、老小區改造、社會保障、醫療衞生等民生領域的投入,通過繁榮社會事業,優化公共服務,減少城鄉居民在民生領域的剛性支出。2016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比例達79.2%。
全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不斷加強對創業的扶持力度。依託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疊石橋電商城、麒麟紅木城、特色農業園區等平台,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退轉軍人、種養大户等羣體“初始創業”,在外人才“返鄉創業”,持續提高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今年上半年,我市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3399元,同比增加293元,增幅9.4%,居民財產淨收入人均503元,同比增加58元,增長13%。
全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並將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入實施教育惠民、衞生惠民、文體惠民工程,本一、本二錄取率穩居全省前列,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公立醫院藥品零差率銷售。建成省級衞生鎮5個、衞生村137個,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區鎮文化中心“八個有”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六個有”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省領先。
不斷完善富民政策,激活居民增收活力。五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我市結合海門實際,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有效減輕羣眾負擔、提高了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
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等主要險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在南通(縣)市中率先實施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850元。進一步擴大醫保支付範圍,穩步提高職工和居民醫保待遇,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在82%和72%以上。今年全市11.86 萬人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貼,補助金額1221.6萬元。目前,我市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人均達到每月196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提高到125元,22.3萬人享受,總額增長1344萬元。
全力釋放改革紅利,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富民的第一動力,更加充分地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投入機制上,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民生建設,讓人民羣眾享受到更多發展紅利;在審批機制上,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業富民環境;在分配機制上,積極完善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決定的報酬機制,優化收入分配。以獲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為契機,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試點、社區股份改造等改革,讓農民在改革中獲利受益。
全力強化精準扶貧。對8073户13529個省建檔立卡的貧困對象,動員全社會力量綜合運用開發式扶貧、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保障、臨時救助、慈善幫扶等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幫扶。2016年脱貧率超過30%,2017年確保脱貧率超過60%,2019年力爭實現全面脱貧。(記者劉海瀅 楊晨 陳銀荻)
湖邊的建築真是高大壯觀,配上這亮麗的燈光,讓小編看的如痴如醉。
沛縣名勝古蹟眾多。泗水亭、歌風台、大風歌碑、琉璃井、漢高祖原廟、呂布轅門射戟台、呂公墓、樊井、微山湖漁村、微山湖千島濕地、濱河漢文化景區等馳名中外
朝霞的沛縣真是美輪美奐,景色宜人,讓遊人看的流連忘返。
夜幕下的濱河漢文化景區燈火通明,景區內車水馬龍,便利的交通讓來這裏的人絡繹不絕。
沛縣,簡稱“沛”,因古有“沛澤”而得名,江蘇省徐州市下轄縣,位於徐州市西北部,處於蘇、魯兩省交界之地,歷史悠久,至今2000年的歷史。
(2017-09-02)
我是一名90後學生,在鹽城度過的大學四年,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大約一年前,我開始構思關於鹽城這座城市的延時作品,展現鹽城最美的樣子。於是,我和一羣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探索各種拍攝地點。
拍攝過程很是辛苦,為了捕捉最美的星空,捕捉日出和日落,我們常常一拍就是一整夜。
每一個遠眺日出的清晨,每一個追逐晚霞的夜晚,颱風天發瘋似的跑出門外,還有那些在星空下被震撼到忘我的夜晚……都是我無法忘記的美好記憶。這是我們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關於鹽城的延時攝影作品!
鹽城因鹽得名,以產鹽聞名於世。自古以來,這裏人文薈萃,物產豐饒。鹽城擁有美麗的黃金海岸線,兩千多年前,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歷史悠久,處處散發着濃郁的海鹽文化。
如今,她華麗轉身,成為浪漫迷人的都市,用全新的方式,綻放出璀璨的千年文明。
鹽城寶龍城市廣場,位於鹽城市政府行政中心西北面,青年路以南、迎賓路以東。涵蓋着鹽城老市區和新城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華燈初上,時尚百貨、超市、電影城、電器商場閃耀着絢麗的霓虹燈。
聚龍湖電視塔是鹽城的地標,位於鹽城城南新區核心區,聚龍湖公園南側。主塔195米高,是全國最大的鋼包混凝土結構建築,也是目前國內所有塔類結構中,唯一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建築。
夜幕降臨,聚龍湖電視塔周邊的鹽城市文化藝術中心、金鷹奧萊城、歐洲風情街霓虹異彩,頗有幾分夜上海的繁華浪漫。
鹽城水街,是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主景區,擁有大宅門、天水廣場、漂舟戲苑、翰墨閣、水上游船等特色景點。來到這裏的遊人,可以觀賞民間絕活、文藝表演,品嚐地方小吃,購買旅遊紀念品。
青年路高架,是貫穿鹽城東西的重要通道。每到夜晚,燈光開啓,車水馬龍間,都市的無限繁華、生生不息,盡在眼前。
鹽城靠海,而片中的海上星空,就拍攝於鹽城天然海港——扁擔港。扁擔港,是千里淮河奔流到此的入海口所在地。
站在距離港口不遠處的灘塗上眺望,大片的濕地與海水相連,沒有清晰的界線,海潮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上漲,沒有風浪,沒有航船,只有寧靜的遠方,和無際的蒼穹……
看了這麼美的景色
你是否也躍躍欲試,
想要分享出自己拍攝的城市美景?
愛拍江蘇旅遊微視頻大賽火熱進行中,
趕緊來投稿吧!
(2017-07-14)
壹角券,面幅99×55毫米,正面草莓色為主色,底色淡黃,主圖江南古寺;背面冷藍色
貳角券,面幅102×56毫米,正面淡藍色為主色,底色淡黃,主圖江南園林;背面紫紅色
伍角券,面幅128×62毫米,正面淡橙色為主色,底色淡黃,主圖幾何圖案
壹元券,面幅157×75毫米,正面草綠色為主色,底色淡黃,主圖是行駛在太湖的帆船,背面棕色,右上角印有孫中山像
加蓋“蘇北流通券及抗幣伍角”
相對於國民黨政權和日偽政權發行的貨幣,蘇州百姓常將抗戰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人民政權發行的貨幣,稱為抗幣。
1940年8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黃橋召開了一次軍政負責人會議。陳毅、粟裕在會上提出,根據地要發行自己的貨幣。會議還決定將原江南東路地區發行的“江南商業貨幣券” 加蓋“蘇北流通券”和“抗幣伍角”字樣,作為蘇北流通券發行。江南日偽清鄉開始,1942年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北撤時,大部分用物資收回該券,其中五角券帶到蘇北,改作“蘇北流通券”使用。
(2017-06-02)
(作者:小康街53號2000)
離家在外多年,關於故土真是心情複雜。我是江蘇宿遷人,一個連江蘇人也不願多提的地方,窮,沒有任何特色,講話是接近山東安徽的北方語系,平原,田裏也沒有值得誇耀的作物,交通也不甚發達,不必隔壁鄰居徐州,是鐵路大戰,南來北往的要塞。
外人對江蘇是沒有這樣的印象的,江南水鄉;我們那裏,似乎成了江蘇人的家醜,自己也不喜歡提,含混的就説是蘇北人吧。就像現在的中國,富的看不起窮的,窮的自己也自慚形穢,到了光鮮的大都市,都快成了無家鄉的人了。有些窮的如我,開始有點憤憤不平,在網上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暢談自由與平等。
這個世界本來是沒有純粹的自由與平等的,人也是一種作物,可以到暖房中生存,也可以到市場上賤賣,一些生存能力強的,具有侵佔性的如上海引進的植物“意大利一枝黃花”,本來是賤命一條,但現在卻如星火燎原之勢,迅速佔領都市郊區的邊邊角角,只要你給它一絲陽光和自由,它可以兇惡的開滿整個廢墟與那些拐角。然而,最為正常的仍是那些生長在自家田裏的作物,根系發達,站的牢固,春華秋實,但從沒有上層的陽光照耀他們,就是我的故鄉和故鄉默默生存的人們,那些沉默的,就如草芥一樣的人們。
蘇北人就是命運多變的作物,來年春光明媚,心中渴望回到家鄉,故土仍是毫無特色,但在在外的故鄉人的心裏,卻充滿了對生長的土地的眷戀,我非“一枝黃花”,我深切感到自己始終是離開家園的孩子,回去出來都痛苦異常。
有年春節我回去,晚上在哥家喝酒,喝着天上就下大雪了。有年頭沒下那麼大的雪,下的時空都倒錯了,能聽見不遠處乾隆行宮檐上鈴鐺在無聲的大雪中叮噹作響,大運河的船也停止了往來,浩淼的駱馬湖上是什麼樣子啊,我們走出去,我用哥家的大手電照路,看見明亮的光柱裏有更為明亮的雪花飛舞。我以為,故鄉是了無生氣和不那麼可愛的,其實,那些植物和一切都與自己有着與生俱來的聯繫。蘇北,江蘇的北部,京杭運河的蘇北,有無數的船隻和人們在河上討生活,雖然漂流依舊但從沒敢忘了家鄉老婆父母兒女。因為漂流,也沒有人歧視他們,我多想也做個漂流者,跟他們一樣做個蘇北船伕。人們在街上開店,人們在地裏種田,秋天落滿葉的樹林,夏天繁茂的植物,一成不變的小街。
有年夏天我在家鄉過暑假,天熱的什麼似的,晚上我們去運河游泳,天黑,上來時我們都光着屁股,那艘鐵船上也沒人,我就光着身子在月下走,被朋友説成裸奔。白天我們去梨園買梨,就在樹上摘果子吃,汗滴下來,心裏無比暢快。
每年的春節回家的人潮成了這個國家一次驚人的遷徙,蘇北人再不願提自己的家鄉也要回去過年,是怎樣的一根線牽動中國人的心?
我們那裏沒近代現代也沒出過什麼名人,歷史上連特別有錢的人都沒聽説過有,別提什麼文化了,文化在我們那裏就跟狗屁一樣。許多受過點教育的小青年在外面都不回來了,雖然他們在外面混得也很慘,回來探親時連家鄉話都不會説了,我們那裏也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家齊心賺錢,只是有些領導對“發展”的渴望大過了“為人民服務”的渴望,亂拆人房子使農民沒一點安全感,(個別啊,呵呵),某些能帶來很大的繁榮昌盛的特殊行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戳出來了,蘇北人要致富,連神仙也擋不了。
我們是多麼想擺脱貧困與受歧視啊,我們對物質生活的崇拜使世界陷入瘋狂,那麼春節又是怎麼回事呢,匆匆趕回來做什麼呢。
我盼望一切歸於相對的平靜,我這顆離了鄉土的植物,還是終有一天能重回故土,重新茁壯成長。
我們在冬天回蘇北去!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