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瑞典大使回應“中瑞關係出現一些消極因素”

中國駐瑞典大使回應“中瑞關係出現一些消極因素”

【海外網5月9日綜合報道】據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5月9日,桂從友大使就中瑞建交70週年在瑞典華文媒體北歐綠色郵報網、《北歐時報》、《北歐華人報》發表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

70年來,中瑞關係長足發展,成果豐碩。中國成為瑞典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600多家瑞典企業在華開展業務,在瑞中國企業為當地帶來了25000多個就業崗位。兩國在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開展了廣泛交流,在國際事務中進行了良好溝通。中瑞關係的良好發展造福了兩國和兩國人民,也為世界的穩定繁榮作出了貢獻。

中瑞關係走過70年曆程,友好交往始終是主流,合作共贏始終是方向。這正是中瑞建交的初心,指引着兩國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在中瑞建交70週年之際,我們要重温建交初心,共謀未來發展。

我們要堅守兩國關係的基本準則。中瑞建交,是基於對彼此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相互尊重、對平等相待和互不干涉內政的鄭重承諾。近年來中瑞關係積累了一些消極因素,正是因為少數瑞典政客和人士違背了這一基本原則,損害了中瑞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70年來中瑞關係發展歷程一再證明,只要雙方秉持這一基本原則,相互傾聽,友好對話,平等相待,就能找到建設性的辦法來化解分歧,為中瑞關係行穩致遠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

我們要發揮互利合作的深厚潛力。中瑞建交,是為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謀求合作共贏,實現更好發展。70年來,中國的發展和對華合作給瑞典帶來了巨大收益,瑞典也為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了貢獻,充分體現了雙方合作的互補性、互利性。不論是政治對話、貿易投資、科研創新、人文交流,或是國際協調,未來中瑞的合作天地更加廣闊。 合作就是為了共同發展,不是要去影響誰、改變誰、威脅誰。

我們要順應友好交流的主流民意。中瑞建交的初衷源自兩國人民、為了兩國人民。中瑞友好交往歷史悠久,是兩國民眾的共同需求,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礎。我到任以來走訪了大多數瑞典省份,聽到、看到的都是瑞典社會各界對了解中國的渴望、對開展合作的期待。我們應該尊重民意、順應民意,努力為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在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我們再次深刻感受到中瑞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的深厚情誼。在年初中國抗擊疫情最艱難的時刻,許多瑞典企業和友好人士向中國捐物捐款,一些民眾自發錄製視頻、致信支持中國抗疫,令我們感動。瑞典疫情暴發後,中國人民也向瑞典人民伸出了援手。杜夫霍爾姆高中收到了來自中國雲南職業學院的驚喜——2000只口罩。赫格納斯公司通過其上海工廠獲得了16.5萬隻口罩,並捐給厄勒布魯的醫院。中方積極協助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等在華採購醫療設備,我們使館也向瑞典醫院、養老院捐贈了防護設備。隆德大學一位教授寫信告訴我,來自中國的醫療設備極大地幫助斯堪納當地醫護人員免受感染,相信這會促進兩國關係。馬爾默一家養老院的護士來信説,感謝中國的幫助,這拯救了我們的員工和患者。

中瑞兩國人民相互幫助支持的動人故事再次告訴我們,我們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經得住各種挑戰的考驗,而且歷久彌新,這是推動中瑞關係向好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相信在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雙方一定能克服兩國關係中的暫時困難,不忘初心再出發,為中瑞關係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海外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駐瑞典大使回應“中瑞關係出現一些消極因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