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視覺:那些有信來的日子——中國郵政120年 2016.3.30日
1 / 25在網絡興起之前,不同地方的人們主要是靠書信往來的。無論是家書、情書還是友人的信箋,你都能讀出濃濃的親情、暖意和愛,《傅雷家書》《朱生豪情書》以及民國人物的各種往來書信集都是這方面的代表。當然也有些信是用來約架的。你知道嗎,近代郵政在中國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
2 / 25 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緒皇帝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起初,大清郵局設於總税務司署內,海關總税務司赫德任郵政總監,1906年清廷設郵傳部,1911年5月,郵政才脱離海關,成立郵政總局。圖為1906年福州市郵政局。
3 / 25 1912年5月,北洋政府接管清政府郵政總局,改稱交通部,下設郵政總局,統轄全國郵務。圖為20世紀20年代,穿着制服的陝西鄉間郵差。供圖/FOTOE
4 / 25 1928年至1937年是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郵政業也獲得長足發展。當時郵政系統不講學歷只講能力,不管求職者是大學畢業還是中學畢業,想進入郵政系統,必須參加考試,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考得過中學畢業生。圖為民國時郵局內景。
5 / 25隨着郵政行業的發展,很多地方出現了固定的郵亭。圖為民國時期,上海京滬車站郵亭,穿着長衫馬褂的民國人在寄信。郵亭上書:欲求郵件迅速,請交航空寄達。供圖/FOTOE
6 / 25 20世紀30年代,南京出現了比較方便的流動郵局。供圖/FOTOE
7 / 25摩托車是民國郵差主要的交通工具,圖為20世紀40年代江蘇徐州的郵班。
8 / 25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全國率先設置了“趕班信筒”,即帶有黃箍的綠色信筒,以趕發京滬線和經上海轉發各地的郵件,類似於今天的“快遞”。圖為20世紀40年代,江蘇無錫郵政人員在收郵。信筒上寫着:滬沿線各大埠郵件均可當日隨京滬夜車運送翌晨到達。
9 / 25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國軍民艱苦抗戰的時期,也是中國郵政的低潮期,但郵政並沒有中斷。那時,根據投遞區域的不同條件,郵件有人扛、駱駝託運、雪橇運送、船隻運送和飛機運送等多種方式。圖為民國時的郵運飛機。
10 / 25 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統一管理全國郵政和電信事業。12月,郵電部召開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確定郵政屬於國營經濟組織,以服務人民為總的方向和最高原則。1950年1月,郵電部郵政總局成立。圖為1957年,甘肅蘭州的郵遞員。楊榮敏/FOTOE
11 / 25傳統郵政業務包含收寄包裹、函件快件、特快專遞、集郵報刊等。曾經在城市,郵遞員常常把信件、包裹或報紙直接交給傳達室老大爺;在農村郵遞員則將這些東西交給村裏,於是每到傍晚,村裏大喇叭就開始喊誰誰誰去拿信。圖為1991年西藏昌都地區郵電局大樓內景。陳燮/新華社
12 / 25寄信和明信片曾經是郵局最主要的業務。一封信只要花不多的郵資,就可以跨越千山萬水到達收信人的手中。有的人將信寫在專門的信紙上。父親寫給兒子,小夥寫給遠方的姑娘。在識字率不高的年代,還有專門替人寫信的先生。圖為1964年,顧客在北京的郵局裏寫信。王文學/新華社
13 / 25郵局也承擔了一般報刊的訂閲業務。農村村委會收到的《人民日報》、偏遠地方孩子看的《故事大王》等等都是通過郵局訂閲的,不過一般會比發報和發刊時間晚幾天才能到達。圖為1987年,福建省惠安縣,鄉郵員在鄉郵電所辦理出班前手續。程曦/新華社
14 / 25郵票是一種郵資憑證,很多人把集郵當成自己的愛好。有的人收成套的生肖郵票,也有人對風光郵票情有獨鍾。圖為1990年2月,北京集郵愛好者在北京郵票公司營業部爭購馬年郵票。宋連峯/新華社
15 / 25很多人喜歡集郵,人大代表也不例外。圖為1991年3月25日,兩會開幕當天,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爭購為慶祝大會召開發行的首日封。首日封上,可以請領導人和明星簽名,也可以代表之間相互簽名留念。江澤民、李瑞環、胡錦濤等都在首日封上籤過字。李治元/新華社
16 / 25 1996年春節前夕,北京市百貨大樓內出現了一個郵政服務處,它面向廣大顧客,開展各種郵政業務。郵局設在商場裏,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郵政的倚賴程度。張旭/新華社
17 / 25九十年代後,城市裏出現報刊亭,報刊亭裏花花綠綠的,出售各種報刊和水、小吃,如今隨着紙媒等傳統行業的衰落,報刊亭正逐漸成為消失的風景。圖為1995年海口街頭報刊亭。陳小鷹/新華社
18 / 25郵局除了郵件、報刊訂閲業務,還有儲蓄業務。圖為1993年深圳特區“打工妹”在郵局裏給家裏匯款。從1983年到1993年這10年來,深圳臨時工從郵局匯往內地的款項多達40多億元人民幣。每逢星期天,郵局就出現排隊匯款的長龍。黃鑑秋/新華社
19 / 25八九十年代,人們跟廣播台和報紙的聯繫都是靠郵局。有的廣播節目可以選播讀者信件,報紙上也專門有讀者來信版。有些人在信裏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因此交到志同道合的筆友。這是1994年滿洲里市郵政大樓載波室。工作人員穿着拖鞋上班,也是當時國營企業一景。陸金髮/新華社
20 / 25九十年代,郵局的業務與日俱增,固定的郵局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在一些商場和賓館等人多的地方出現了流動郵政車,圖為1993年瀋陽市內的流動郵政車。李永宏/新華社
21 / 25很多人都對墨綠色的二八式郵政自行車感到親切,郵遞員穿着墨綠的制服,騎着這樣的自行車,挎着墨綠色的挎包,將信件送到人們手中。圖為1981年濟南郵局的女青年們。李錦/新華社
22 / 25曾經的中國,能到郵局工作就算捧上了“鐵飯碗”,很多人家想盡各種辦法把孩子送進郵局工作,即使放棄讀大學也在所不惜。中國郵政目前有18萬名郵遞員。圖為1985年,北京甘家口郵局投遞員,和民國時期那張圖片相比,信筒上多了“人民郵政”四個字。郭建設/視覺中國
23 / 25 1998年,我國實行郵電分營,成立國家郵政局。2006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成立。 時至今日,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方,郵遞仍是人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途徑。中國郵政四分之三的網點、三分之二的郵路在農村。圖為1953年,北京,大量郵包被裝上飛機。鄭光華/FOTOE
24 / 25“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余光中的這句詩很多人耳熟能詳。圖為1988年5月18日,北京陳賀勤(右)收到妻兄張鴻翰從台北寄來的信。這封信是從台灣經台灣紅十字會到達北京的首批信件之一。如今,兩岸早已實現全面直接通郵。白連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