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兆倫: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項兆倫: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10月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圖為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向記者介紹情況。新華網 郝廣鵬 攝

  十九大新聞中心10月20日上午十點在梅地亞中心二樓新聞發佈廳舉行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夏偉東、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介紹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作出部署。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一要求是我們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這裏我着重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關於藝術創作生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連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戲曲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等。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優秀作品,我們還組織開展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和大範圍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了基層採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現在的演出市場越來越豐富。為了給藝術創作成果提供更多展示平台,並讓創作繁榮的過程同時成為廣大人民羣眾獲得藝術享受的過程,我們舉辦了中國藝術節和京劇、崑曲等一系列藝術節,還廣泛組織了地方戲、兒童劇、音樂、舞蹈、雜技的展演活動。僅僅是羣星獎,舉辦的展演選拔就達到14000多場。我們統計了一下,2013年至2016年,文藝演出觀演人數年均將近10億人次。

  二、關於公共文化服務。近年來,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區都有了文化活動室,到現在,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基本建成。2013年至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累計流通人次近23億;博物館參觀總人次近30億。為了補短板、填空缺,還專門實施了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流動文化車和村文化活動室設備配置等精準扶貧工程。

  三、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我們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指南。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加強了長城、大運河、大遺址和革命文物的保護。文物資源逐步“活”起來,優秀展覽越來越多,文創產品日益豐富,文物出境展覽已成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在大規模普查、登記的基礎上,啓動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積極支持廣泛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

  文化部會同教育部實施了非遺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目前已有78所高校參加此項計劃,“十三五”期間將培訓傳承人羣10萬人次。目前,我們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對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我們也在分門別類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統的政策體系。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努力。(據網絡直播文字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0 字。

轉載請註明: 項兆倫: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