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被修復日晷仍有遊客攀爬 專家建議引入行政處罰

  被修復的日晷仍有遊客攀爬

  高校不文明遊依舊 專家建議引入行政處罰

清華被修復日晷仍有遊客攀爬 專家建議引入行政處罰

  這個暑假,清華、北大高校遊持續受到關注。本報此前曾報道遊客矇混入校、導遊講解七拼八湊等“高校遊亂象”。日前清華大學的標誌性景觀日晷遭遊客刻畫破壞引發熱議,記者近日再次探訪清華、北大校園,發現一些不文明參觀行為依舊存在。暑期高校遊,如何能在有序的前提下讓更多人感受名校的風貌與內涵?專家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當介入高校秩序管理,將不文明現象納入行政處罰範疇。

  日晷邊的草坪已經被踩禿

  被遊客刻字的日晷位於清華大學大禮堂前的廣場南側,它幾乎是每一名來清華參觀的遊客都要合影的“必備道具”。昨天,時間已經臨近正午,但依然有大批遊客在領略完“二校門”風采後湧入廣場,一睹日晷和清華學堂建築。有些青少年遊客還穿上了學位服,站到廣場的草坪上拍照。儘管草坪上有多塊標識牌明確提醒“愛護草坪,請勿踏入”,可並不能阻擋遊客的熱情。記者看到,靠近日晷處的一塊長約30米、寬約2米的草坪已經直接被踩禿,露出泥土,與北側生機勃勃的翠綠形成了刺眼的對比。

  最近日晷被人為塗畫引發關注。記者注意到,日晷面上刻畫的痕跡已經被修復清除,但遊客的不文明現象依舊存在――幾名小朋友在合影時手用力掰住了日晷的指針,還有小朋友順勢攀上了日晷拍照。

  在北大校園類似的不文明現象也依然存在。未名湖區建築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面上的石舫不斷有遊客爬上爬下。有的遊客站在草坪外與華表合影不過癮,就趁保安不注意走進草坪裏與華表“親密接觸”。

  針對日晷被刻畫,清華大學日前通過官方微信作出回應:日晷是清華大學的重要紀念物,其底座上鐫刻的“行勝於言”作為清華大學的校風,激勵着一代代清華人成長、奮進。清華譴責這種不文明行為,並呼籲師生員工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愛護校園環境。學校也將進一步加大校園管理和保護,一旦查到任何破壞校園文物、景觀、設施、環境等行為,將按照法律法規和相應規定嚴肅處理。

  北大日均湧進遊客8000人

  無論是清華還是北大的校園,為了應對暑期參觀遊覽的高峯,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昨天,記者來到北大,從北大東側門向外望去,一條等待入校參觀的遊客長龍沿着人行道一路延伸,拐過中關村北大街路口向北延伸了上百米。保安説,最多的時候隊伍一度排到了中關園北的公交站,甚至還會拐到中關園北站附近的天橋上去。

  記者從北大瞭解到,該校針對團體入校參觀實行預約制度,從7月12日開放到31日,北大東側門散客登記入校數日均達2688人,還有大量的兒童沒有登記;東門團體預約入校日均3700餘人;因校內培訓班、備案活動、會議等事宜入校近2000人。總計下來,每天進入燕園參觀遊覽或參加活動的遊客人數平均為8000人左右。而據北大用數學模型對校園環境承載力的估算,校園承載流動人數的上限大約在5700人。

  高温天氣和持續不斷的人流給一線工作的保衞人員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多名保安員中暑,甚至出現過一天內三名值勤保安員中暑的情況。

  專家建議引入行政處罰

  無論是在清華還是北大的校園,記者隨處可見巡邏勸導遊客的安保人員。在清華禮堂草坪,一名保安看到遊客持續不斷踩入草坪,生氣地喊道:“你們這是來感受名校的還是來破壞名校的!你願意讓孩子未來的母校被這樣破壞嗎!”

  在北大,一名保安沿着未名湖邊的道路邊巡邏邊撿遊客丟下的垃圾,水瓶、塑料袋、各種食品的包裝袋……“幸好隨處都能找到垃圾桶,不然一會手裏就拿不下了。”保安靦腆地笑道。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保衞部門負責人都表示,對於參觀者的不文明行為,他們只能規勸,“在校門口維護入校秩序時,我們嘗試過與城管和交管部門合作,但在校園內,只能我們自己來,確實力不從心,而且因為沒有執法權,管理力度有限。”

  如何讓高校遊變得文明有序,既讓參觀者滿意,又讓學校在暑期能“喘口氣”?教育學博士侯正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高校不妨建立一套與政府部門共同合作的機制,比如政府執法部門派駐執法人員進駐高校,對高校參觀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進行行政處罰,“在城市裏吐痰、丟垃圾、闖紅燈要罰款,進了高校反而沒事兒了,這樣不行!”

  本報記者張航

  實習生張英颯 文並攝 J067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3 字。

轉載請註明: 清華被修復日晷仍有遊客攀爬 專家建議引入行政處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