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動不動就掉眼淚”,並非他們玻璃心,是父母這2方面沒做好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1、2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不強,遇到問題就會用哭聲來解決,所以家長會覺得他們這時的哭聲是情有可原的,也會耐心對待。

但等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卻還是動不動就掉眼淚,父母們內心就沒那麼愉快了,覺得這是孩子懦弱敏感的表現,甚至還會指責寶寶是“玻璃心”,經受不住一點挫折。

明明是個小男子漢,咋動不動就哭

王先生一直奉行着“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原則,有什麼苦都往肚子裏咽,跟別人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王先生5歲的兒子小宇卻是個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小哭包”,有時候犯錯誤被爸爸媽媽説兩句,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弄得王先生氣也不是,不氣也不是。

這天,王先生做飯時發現家裏沒有鹽了,就拿錢讓兒子去小區裏的超市買兩袋回來,可等小宇回來后王先生卻發現他買的是“粗鹽”並不是平常家裏做菜所用的“精鹽”。

王先生覺得這事也怪自己當時沒説清,所以只是簡單跟兒子解釋説:“我們家一直吃的是精鹽,要比你買的細,你看你買的這個是不是顆粒很大?下次注意一點知道嗎?”

但讓寶爸不能理解的是,他就這樣簡單説了兩句話,兒子居然就掉起“金豆豆”來了,小宇這樣的反應讓王先生本就不美好的心情更加糟糕了,所以就斥責起孩子來了。

“你哭什麼呀?一個男子漢天天掉眼淚,咋這麼玻璃心,自己做錯了難道別人還説不得了嗎?”王先生越説越來氣,索性連飯都不做直接回了房間,但小宇聽到王先生的話卻站在原地哭的更傷心了。

分析

我們在説一個人“玻璃心”的時候,通常是指他們的內心太過脆弱,遇到事情承擔不住,而這個評判標準就是“説兩句就哭”。

所以很多家長會習慣性的將“孩子愛哭”和“玻璃心”畫上等號,認為孩子經常哭就是扛不住事,不勇敢、不堅強的表現,如果是男孩子的話還會被打上“沒有男子氣概”的標籤。

但孩子“動不動就掉眼淚”,卻並非是因為他們“玻璃心”,而是父母在這2方面沒做好,因為孩子性格的形成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聯繫。

哭,還真不是因為他們“玻璃心”

1. 孩子不具備成長型思維

一般來説,孩子的思維方式方式會分為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而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行為舉止。

如果孩子一直被“讚美”的聲音所包圍,那麼他們就會在內心認定自己非常優秀,而且會不斷完善、拓展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獲得成績,所以在各個方面都會獲得成功。

但如果是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為了保持自己的“成功率”,會開始抗拒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在這方面遇到挫折也會用哭泣的方式來表達,所以他們真的不是“玻璃心”,只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辦而已。

2. 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

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或者是父母經常發生爭吵,而這些情況都會讓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或者被爸爸媽媽責罵的時候,就會擔心自己被拋棄,而這種焦慮會讓他們內心異常敏感,遇到點問題就掉眼淚,但這在父母眼中就是孩子不勇敢的表現,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經常掉“金豆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