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0年陽光賬本,推動國家良治善治|新京報社論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從10年來的中央部門決算“大數據”看,“曬賬本”行動無疑越來越規範。但並非為曬而曬,關鍵價值還在於它對國家良治善治的推動。

疫情影響下,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仍如期而至,為地方部門的相關公開工作打了個樣。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社論

7月17日,隨着財政部等部門在官方網站陸續發佈2019年度部門決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如約而至,計有超百家單位當天集中“曬賬本”。而這也是中央部門第10年進行決算公開。

一年一度的決算公開,已經成為社會觀察中央部門開支花銷乃至履職履責情況的一個重要窗口。不僅一般民眾對此“喜聞樂見”,由於中央部門的公開舉動有着很強的示範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相信也很是關注。如,今年的突發疫情難免對部門決算工作產生影響,但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仍如期而至,這已然為地方部門的相關公開工作打了個樣。

今年是中央部門決算公開的第10個年頭。梳理這10年曆程,有幾個變化非常明顯:公開的部門從最初的90個增加到現在的102個;公開內容由最初的2張表格增加到現在的“8張表”,由單純“擺數字”發展到展示績效和工作成果;公開形式由分散公開發展到同步集中在同一個平台發佈,部門決算讓社會愈發看得到、看得懂、能監督。

總結起來就是,決算公開範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細、社會看得越來越明白。而且,也越來越標準化,剛性越來越強。

比如,2019年的公開情況,就有兩個細節可作為註腳。一是,上百個部門的決算情況,基本都在同一天公開。如此集中亮相,不僅更有利於體現公開程序的嚴肅性,也對各部門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今年新增加的9個部門中,多數為國家機構改革後的新部門,這表明“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在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上得到了更大力度執行,新舊部門都是如此,一視同仁。

當然,對社會來講,知道中央部門的“錢”是如何花的,更希望每一筆錢“花有所值”,是真正用在刀刃上。

首先,總的花銷情況是否真正體現了“厲行節約”,真正兑現了“過緊日子”的承諾。從具體數據來看,2019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支出48.74億元,比預算數減少32.33億元,顯示中央部門落實“三公”支出“只減不增”的承諾效果明顯。而這也是10年來中央部門決算情況的持續發展趨勢。如2013年,近百個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支出合計約70億元,對照2019年的情況,公開的部門更多了,“三公”經費的總支出卻下降了差不多30%。

其次,錢花得少了,更要花得好。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財政部將25個項目重點績效評價報告、394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隨同中央決算,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參閲,數量比上年分別增長了25%、48.7%,也即對如何把有限的經費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併發揮最大績效,相關監督在明顯強化。

從10年來的中央部門決算“大數據”看,“曬賬本”行動無疑越來越規範。但並非為曬而曬,關鍵價值還在於它對國家良治善治的推動。如最直接的一點是,在中央部門的帶動下,當前地方政府和部門的決算公開,也已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標配。

另外,就是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礎支撐。如近幾年,中央政府一再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都必須真正“過緊日子”。這一表態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就需要通過公開賬本來説明。它一方面是起到規範、倒逼作用,有效監督每個部門都能把錢用到刀刃上,以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這也是取信於民的必由之路,其對塑造政府公信力和凝聚民心,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善治。

當然,包括決算公開在內的政務信息公開水平的提升沒有終點,須不斷進取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知情權、監督權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來看,十年磨一劍,仍只是中央部門陽光賬本之路的一個新的節點,它需要走得更遠、更好,為推動國家良治善治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何睿 校對: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