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張榮鵬 鄭建衞
巍巍太行深處,一條“心”形山路鋪在崇山峻嶺間,連接山坡上的塊塊梯田、棵棵果樹、處處景點,點綴其間的,還有一面由彩色植物“繪”成的巨幅黨旗……
心形路。 後池村供圖
這樣一幅脱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是涉縣後池村村民憑藉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繪就出來的。
循跡於後池村,這一條十幾公里長的山路,串起了全村人的小康生活。
變化,始於一條路
不惜山高路險,驅車蜿蜒而上,探訪後池村的遊客、記者,學習致富經驗的外地人,率先好奇的莫過於這條聞名於外的“愚公”路。
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後池村供圖
這究竟是怎樣一條路?
按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的話説,表面上看,這是一條方便村民上山耕種的普通山路;實際上,這路,藴藏着全村人脱貧致富的夢想,而今,夢想已成現實,全村人均年收入從4000元躍升到13000元。
時間齒輪撥回2015年。那年春天,從邢台前南峪學習回來的劉留根心癢難耐,腦海裏一遍遍閃現前南峪村的發展面貌。
“同樣是山村,人家能行,我們怎麼就不行?”他認識到,後池村也能變美變富,缺的只是思路和行動上的轉變。於是,在一次次村黨支部會議上,他把如何將後池村變美變富設置成了一項重要探討議題。
“不能再等了,乾脆咱們自己動手修路,這樣,山上的核桃、花椒也好運下山,大家夥兒都能過上好日子!”終於,探討有了結果,村“兩委”班子決定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出義工,修通上山路,搞活山上的千畝梯田。
當年12月8日,一支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的7人修路隊伍扛着鐵鍬、钁頭,自帶乾糧和水上山修路。受到鼓舞的村民,也自發參與到修路隊伍中來,到了第6天,義務修路隊伍擴展到130餘人……
當年修路時的情景。 後池村供圖
就這樣,在那個寒冷的冬天裏,後池村村民用一股子齊心協力的火熱勁頭兒,硬是靠手抬肩扛在深山裏鑿出了一條長12公里、寬4米左右的標準路基。隨後,路在一次次修繕中變寬、變平、變硬……
這條路,人稱“愚公”路。
信心,因路而蔓延
對後池村來説,這條“愚公”路,實際帶來的遠比起初想象得多,這裏面就包括致富的途徑和信心。
“今年把家裏的驢賣了,花了4000多塊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見到村民劉榜年的時候,他正開着新買的三輪車從山上下來,那滿臉笑容、意氣風發的樣子,流露出的是對生活的希望。
開着新三輪車的劉榜年。 長城網記者 張榮鵬 攝
今年62歲的劉榜年是村裏的花椒大户,他告訴記者,以前山路不通,都要趕着驢子或者步行上山照料花椒,一趟下來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每次上山心裏都發怵;路修通以後,他從網上買了電動三輪車,花上10分鐘就能開到山上,幹活拉貨都很方便。
“靠種花椒,現在每年能掙個四五萬塊錢。”劉榜年説,路修通以後,村裏的花椒產量逐漸上來,來村裏收購花椒的客商也多了起來,花椒賣上了好價錢。
路帶來的不僅是客商,還有慕名而來的遊客。2017年,在外漂泊打工的劉小平、王永梅夫婦抓住這一商機,果斷回村開起了小賣部和農家樂,如今,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家裏既能守着孩子和老人,還比打工掙得多,以後就安心在村裏發展了!”作為嫁到後池村的重慶媳婦,劉永紅坦言,第一次穿過山路進村有種被“騙”的感覺,沒想到小山村能變成今天這副模樣,這下心裏徹底踏實了。
嫁到後池村的重慶媳婦王永梅。 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攝
不止如此,隨着山路修通,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陌生詞彙進入了後池村村民的視野:“旅遊開發公司掛牌”“農產品展銷中心”“科技小院”……窮山村與外界有了更多層次的接軌,致富,變得簡單起來。
沸騰,大山因生態致富
盛夏時節,驅車沿“愚公”路而上,兩旁松柏林立,生機盎然,一派以綠為底色的生態旅遊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説千道萬,太行深處的致富路,終究是一條生態路。
“路修通以後,我們開始了集中修復整治梯田工程。”劉留根回憶,2016年10月開始,後池村開啓了“山頂松柏戴帽、山間經濟林纏腰、溝底林藥結合”的栽植模式,到2018年底,完成山頂、山坡荒山綠化6000多畝,在貧瘠的山坡上挖坑、栽植側柏等各類樹種70多萬株,高標準完成了11公里道路沿線的綠化工作,曾經的萬畝荒山穿上了綠裝。
記者到訪後池村時,正好趕上河北工程大學園林與生態學院的20餘名師生在半山腰的梯田裏對後池村村民進行果樹種植培訓。
“要把多餘的葉子掐掉,讓葡萄露在陽光下,充分吸收光照。”説着,學院副教授陳敬誼給村民做起了示範,村民劉旺所聽得起勁兒,也上手學了起來。
陳敬誼副教授指導劉旺所修剪葡萄。 長城網記者 鄭建衞 攝
陳敬誼表示,發展林果產業既能帶來生態效益,也能帶來經濟效益。為保證果品品質,增加村民收入,去年7月份,河北工程大學率先在後池村成立科技小院,對村民開展果樹種植技能培訓,培養新型科技農民。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為後池村組織技術培訓活動20次左右。
劉留根介紹,花椒、核桃、蘋果、桑葚、連翹……上百種林果和中草藥材種植,加上旅遊收入,如今,後池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3000元。這條路,已然成為後池村產業發展和旅遊開發的致富之路。
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對未來充滿希望。 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攝
一種精神感染了無數人,一條致富路沸騰了一座山。受後池村啓發,周邊16個村掀起了比學趕超、改變落後面貌,爭建美好家園的熱潮,集體收入十萬元以上的村達到了11個。愚公山莊、太行山垂釣中心、小雜糧生產加工基地、雲霧山接待中心等一批集體產業初具規模。曾經偏於一隅的山鄉,正以後池為核心迅速崛起。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