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佈的信息,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微博熱搜、媒體頭條、朋友圈爆款……都被相關話題佔據。到底是什麼信息,竟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這條信息是這樣的: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
其中:
河北收購355.9萬噸,同比減少93.5萬噸;
江蘇收購1083.5萬噸,同比減少10.8萬噸;
安徽收購592.9萬噸,同比減少222.4萬噸;
山東收購661.4萬噸,同比減少54.4萬噸;
河南收購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
湖北收購139.0萬噸,同比增加6.8萬噸。
一個又一個減少,總量還是千萬噸級的減少,再加上一些無良自媒體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危言聳聽,讓習慣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人們開始腦補各種畫面:糧價會不會大漲?糧食安全還安全嗎?糧食危機要來了嗎?
權威答案在這裏↓↓
減少是減少,可也得看清楚是什麼減少
這一次,讓部分不良媒體大作文章的是夏糧主產區同比減少,而且減少總量達到了讓人吃驚的938.3萬噸。要知道,今年一共累計收購才4285.7萬噸。如此幅度的減少,的確吸人眼球。
減少是減少,可也得看清楚是什麼減少了啊!讓我們再温習一下那條消息: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
這回看清楚了,是“收購量減少”,不是部分自媒體炒作的“總產量減少”。兩字之差,意思相差千里。
舉個例子,根據統計,小麥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的河南省今年收購小麥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事實上,河南省今年夏糧再獲豐收,該省夏糧總產量750.75億斤,比去年還多出了1.67億斤,創下夏糧產量歷史新高。
8月14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記者會上也披露,我國今年的夏糧實現了豐收,創歷史新高,夏糧產量比上年增長0.9%。
由此可見,那些喊着“糧食不夠了”“糧食危機要來了”的人,可以歇歇了。
既然豐收了,為啥收購量還減少呢?
既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了,那為何豐收之後,糧食收購量反倒減少了呢?這是一個好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糧食總量增加,收購量減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農民看好糧食行情,產生惜售心理,以致收購量出現了下降。這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在河北柏鄉縣西汪鎮東施莊村,種糧大户馮連辰今年種植750畝優質強筋小麥,畝產1000斤左右。當地優質強筋小麥價格已經從1.23元上漲至1.30元至1.32元左右。他認為小麥價格還會上漲,所以把小麥儲存在了柏鄉縣金谷源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的“糧食銀行”中,等到價格合適時再出售。
農村有句俗話:莊稼老頭長得怪,你越漲價越不賣。河北柏鄉糧庫主任尚金鎖認為,導致今年糧食收購量同比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普遍惜售。
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農户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風險意識增強,儲糧意願有所增強。另一方面,在市場化收購條件下,農民市場意識提高,糧食收購由以前的集中收購轉化為現在的全年均衡收購,收購期也相應拉長,特別是今年市場行情較好,農民不急於售糧。
要不要提前存糧?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普通老百姓,是否需要提前存糧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在之前已經明確回答過了。答案很簡單: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重要的事情説三遍)
為什麼不需要。原因有三。
第一,目前我國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穀物自給率超過95%。而且,小麥消費每年還有不少結餘,保證供應沒有問題。
第二,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目前看全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足。
第三,雖然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但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佔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至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所以,咱們普通老百姓根據家庭消費需要適當購買糧食就行。大可不必過多囤積,跟風搶購,不僅白白費力,時間長了,也不利於米麪保存,對吧?
來源:經濟日報視點工作室 統籌:郭存舉 温寶臣 記者: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