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國丨傳承“兩路”精神 守護雲端天路
公路,三分靠修,七分靠養,是交通人的共識。青藏線是進出西藏最繁忙的公路,其最高點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山口下有個道班,被譽為“天下第一道班”。從上世紀50年代青藏公路建成初期,這個道班就堅守在這裏,一代代傳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路”精神,肩負起了保障暢通的重任。
這是今年4月底我們跟隨守護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的109道班工人上路巡護的畫面。春天的唐古拉,天氣依然寒冷,風雪交加,不一會兒就堵了50多輛車。
安多縣年平均氣温在零下15攝氏度,最低達零下40攝氏度。一年有120天以上刮8級大風。一旦降雪,氣温驟降,道路結冰嚴重。現在,109養護點有28名工人,肩負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39公里路段的養護任務。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 你早上鏟得好好的,下午一颳風,路面又是個大積雪。這個路對我們來説是非常重要,不光是我們,整個西藏來説,這個是我們的一個生命通道。再加上西藏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運輸都承擔着。
青藏公路穿越幾百公里多年凍土地區,凍融交替,就容易使得道路結冰或翻漿,安全隱患很大。
68歲的本瓊,是109道班的第一批養護工人。1971年,年僅16歲的她,來到養護點上,養護公路30年,光榮退休。
安多公路養護段109養護點第一批養護工人 本瓊: 土路上工作20多年,馬路上10多年。唐古拉工作了30年,心都在路上。我喜歡看着路上車子,心裏非常開心。
現在她的四個孩子都在安多公路養護段上工作,平常也難得聚一次。
安多公路養護段109養護點第一批養護工人 本瓊: 一走到路上我就會想,我是靠着這條路活着,道班就是我的家。幾代人都能到道班上工作多好,我心裏面離不開公路。我們以前在山上只能吃糌粑,我們以前都是克服這麼多困難工作。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出門都有汽車,想吃什麼都有,一定要好好工作。國家恩情重,我們幾代人都是在路邊長大的,怎麼能不好好工作。
1990年,青藏公路安多公路段有了第一輛養路的裝載機。現在,青藏公路的養護條件越來越好。布噶是2014年到的109道班,現在主要管理養路機械。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 我們小的時候就用手扶拖拉機和蹦蹦車那種,那時候是剛開始有機械的時候。輪到我們養這個路的時候已經是機械化了,不像以前那樣發動一個機械設備很難很難。
布噶11歲的兒子洛桑次仁,在安多縣小學讀書,平日裏除了喜歡踢球、玩耍,最喜歡的就是給奶奶講新鮮事兒。
布噶兒子 洛桑次仁: 我想用電子產品,讓它做出來,用遠程操控幫忙清雪,爸爸他們比較辛苦的工作讓機器人來代替,讓他們休息。
像布噶這樣,一家人守護着青藏公路的還有很多。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 心裏沒有二話,就每天一樣地去做這個工作。“兩路”精神來説,我們是傳承者、接班人。
安多公路養護段職工 扎西次仁: 我願意去109,是我自己選的。我要像父親一樣貢獻青藏線。
扎西次仁女兒 倉決卓瑪: 我們家都是交通一線的工作者,我會學好父母他們道班工人的精神,優良品格。
109養護點工人 小迪: 這條路是一個生命線,也是一個致富路,也是我奮鬥一生的。就説是自己把生命、自己微薄的生命奉獻在這條路上。
(總枱記者 陳琴 普布次仁 益西邊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