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蜂羣”出擊——武警新疆總隊某特戰支隊人機協同反恐研訓見聞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綜合

  初秋時節,天山南麓某山區地域,武警新疆總隊某特戰支隊的一場反恐戰鬥演練打響。

  “前車遭‘爆炸物’襲擊,車隊無法行進……”擔負突擊任務的中隊長董昇聽到這一情況通報後,迅速拿出對講機請求空中支援。

  “‘蜂羣’出擊!”隨着指揮部一聲令下,數十架噪音低、飛行快、體積小、身手靈活的無人機“蜂羣”在小隊長盧志遠和隊員的操控下,迅速掠過頭頂對爆炸區域展開偵察。

  不到兩分鐘,“蜂羣”就鎖定了目標,並將影像傳送至突擊隊員的信息平台。隊員們對圖像分析後,發現現場還有一件沒有爆炸的“爆炸物”。

  “排爆手前出排爆。”

  隨着一陣爆炸聲響起,“暴恐分子”設置的“爆炸物”被成功排除。

  中隊長董晟欣慰地説:“前方是山谷路口,車隊無法前進就意味着要耗費大量時間派出偵察員偵察,稍有不慎還會造成人員‘傷亡’,無人機‘蜂羣’戰術的運用,為我們快速到達任務地點爭取了時間。”

  到達任務區域後,特戰隊員立即對山谷展開搜索,當隊員們搜索至一個山谷拐彎處時發現一座廢棄房屋,周圍有人員活動痕跡,隊員們迅速向四周隱蔽。

  “‘暴恐分子’可能藏匿於廢棄房屋!請求‘蜂羣’實施偵察。”

  無人機“蜂羣”小隊聞令而動,在特戰隊員的掩護下選擇合適地點放飛無人機、穿越機,對目標區域實施立體偵察。

  穿越機憑藉小巧靈活的身材,通過煙囱管道、通風口、窗户破洞等狹小地帶成功溜進“暴恐分子”可能藏匿的房屋,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地毯式搜索,穿越機配備的魚眼鏡頭還可以實現最大視角、零延遲傳輸畫面。

  “A組A組,我是工蜂,請注意,0103區獨立房屋左側藏有兩名‘暴恐分子’,門口疑似設有爆炸物,完畢。”無人機小隊從調試組裝到放飛無人機傳回畫面,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

  得到“暴恐分子”藏匿的精準位置和爆炸物設置地點,特戰隊員們迅速制訂戰術、確定戰法,在爆震彈、煙霧彈的交替掩護下快速接近目標、索降躍窗射擊、緊密協同突入房間……

  一陣槍響過後,藏匿的兩名“暴恐分子”被成功殲滅。

  隨後,在無人機“蜂羣”小隊的引導下,特戰隊員兵分三路精準快速地向縱深區域展開突擊行動。

  就在這時,1名藏在房屋後側的“暴恐分子”聽到槍聲後向山谷內逃竄,只見兩架攻擊性無人機快速起飛,對“暴恐分子”實施追擊。隨着一聲慘叫,“暴恐分子”應聲倒地。

  不到半個小時,特戰隊員大獲全勝,大家直呼“終於打了一個翻身仗”。

  然而,就在一年前,同樣的“敵”情、同樣的作戰地域,3名“暴恐分子”卻讓特戰隊員們吃盡了苦頭。

  “在一次演練中,由於無人機動作遲緩,受到‘暴恐分子’攻擊,無人機受損,任務失敗。”小隊長盧志遠想起那次演練還心有餘悸。

  那次演練中,“暴恐分子”藏匿於山谷內的一個山洞中,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負隅頑抗。原來的無人機無法展開偵察,擔負突擊任務的特戰隊員在強行突擊中“傷亡”嚴重,被判失敗。

  “在偵察任務中無人機起飛後,有時會被大風颳落,有時是天太冷電池續航時間短,還沒完成偵察任務飛機就自動返航。”無人機操控手司建介紹説,支隊全面引進裝備智能無人機以來,每次紅藍對抗演練,無人機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屢次吃苦頭的藍軍開始對紅軍的人機協同戰術進行破解,經過多次對抗演練,智能無人機的缺點逐漸暴露,受山區信號干擾和續航影響,智能無人機很難在複雜的山地地域使用,藍方只要躲進山洞和居民區,紅方無人機就成了“睜眼瞎”,飛低了容易被打下來,飛高了又看不清楚情況。

  據瞭解,該支隊是一支針對高原高寒山區環境下執行反恐作戰任務的部隊,特戰隊員們常年在高原山地駐訓,駐訓地域海拔高、氣温低、風沙大、地形複雜,導致情報偵察難、信息通聯難。

  “有沒有一種既能夠實施空中偵察,操作靈活便捷、續航時間長,又能夠與特戰隊員協同作戰的無人機?”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常委會上,支隊長郝昊首次將人機協同的預想提了出來。

  體積小巧、便於攜帶、飛行速度快、操縱靈活的穿越機很快進入支隊黨委一班人的視野,經過多方考察,雖然穿越機操作難度大,但其特殊的性能剛好和智能無人機互補。

  該支隊在抓緊採購裝備的同時,採用請進來、送出去的形式培養無人機操作手,不到半年時間該支隊已有50餘名特戰隊員可以熟練操控無人機進行協同作戰。

  筆者在該支隊無人機訓練場看到,數十架無人機組成的“蜂羣”時而起飛、降落、懸停,時而展開四邊飛行、“8”字飛行,官兵們努力推動無人機操控訓練由“單純技術飛行”向“技戰一體飛行”轉變。

  “今後我們將重點研究破解在多種環境下偵打一體、人機協同的戰術。”該支隊領導介紹説,當前隨着暴恐分子實施暴恐活動呈現出多樣化、智能化等特點,尤其在地域廣闊、地形複雜的陌生地域,對恐怖分子實施偵、搜、圍、打難度不斷增大,“只有把課目設難、環境設險,每個環節最大程度貼近實戰,查缺補漏,才能更好地完成反恐處突任務。”

  楊小林 餘愛賢 孫建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