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際大都市”的風範更具魅力,是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三大目標之一。未來五年,上海要比肩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全球城市,應從“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價值創造能力““增強全球文化融合能力”三方面發力。
風範,當用來指稱城市時,一般涉及城市文化品格、歷史積澱、流行時尚、生活氣息等。通過觀察全球城市,我們發現,國際大都市風範主要有三大內涵:一是城市內部治理整合與國際社會能量交換相輔相成,價值和制度規則體系具有領先一步的優勢,對人類社會構成引導性。二是承載全球化管理與控制能力的機構、資本、信息和人才充分集聚,成為進一步創新創業的平台和基礎,市場活力迸發;三是城市異質性豐富,具有濃郁的世界主義文化氛圍,城市意象鮮明且獲得世界公眾的認同嚮往。
讓“國際大都市”的風範更具魅力,是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三大目標之一。未來五年,上海要比肩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全球城市,應從以下三方面着力加強能力建設。
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國際大都市之“風範”之所以能得到最大程度彰顯,關鍵在於擁有頂級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以及承載這種能力的規則、機構和平台。因此,一方面,上海要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為引領,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給、更好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吸引外商外資近悦遠來,從外部移植新的經濟功能和平台。另一方面,上海要藉助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的地位上升,不斷培育城市的全球性平台和功能,提升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和城市在全球網絡中的能級。例如,投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羣、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和科研獎項、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力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又如,要推動高端產業發展,努力在雙循環鏈接點上佔據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中心。再如,要積極吸引類似新發展銀行這樣的國際機構和組織入駐上海,擴大上海在全球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圍繞平台和功能建設,上海還需要在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和法律制度等方面不斷加以配套完善。例如,更加便捷靈活的簽證居住政策、更加國際化的語言生活環境、更加友善包容的社會氛圍等等。
提升城市價值創造能力
傳統城市往往與文化物質遺產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深度關聯,能夠滿足人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但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追求的是城市能級、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市場活力,開放和流動必然居於首位。然而,這也導致國際大都市建設中出現一些無法迴避的問題。例如,如何在城市化景觀中延續城市文脈;如何確保居民在高強度社會競爭中擁有基本的幸福感;如何增強人與自然的協調,提升城市的宜居性等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就是城市應該以人為本,必須讓更多的社會大眾深度參與城市的規劃、發展和建設。例如,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設,就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在建設中注重發揮廣大市民的主體力量,發動社會各方力量不僅積極參與前期規劃和設計,而且還參與後續管理和運營,把“一江一河”地區真正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區共同體,讓城市居民更有價值感。又如,上海在城市建設中更加註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在城市更新中由“拆、改、留”改為了“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今後,上海要繼續堅持“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不斷構建以“正義”為導向的城市空間治理思想,並使其在全球城市網絡中得到更大的價值認同,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
增強全球文化融合能力
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包容性是城市風尚的重要特徵。國際大都市作為國際思想、文化、技術、產品、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薈萃之地,其多元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碰撞不言而喻。從人口國籍的多樣性、博物館和藝術館數量等來觀察,就不難發現紐約、倫敦、巴黎有着某些類似特徵。例如,紐約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非英語人口占四分之一,使用的語言達到800種,更有數十個類似大都會的博物館;倫敦非歐盟外籍人口240萬,知名博物館和藝術館超過1000個,每年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數量達到61個,留學生數量穩居世界第一;巴黎國際旅遊人口超過巴黎總人口,國際重要會議超過200個位居全球首位,更有盧浮宮、奧賽等博物館、展示中心、畫廊等300多個。高強度的社會流動、文化碰撞和價值融通,對國際風範產生出強烈的指示和引領。上海有着“海納百川”的傳統,西式文化、五湖四海的城市移民、萬國博覽會般的建築,以及多樣化的語言、飲食、藝術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際大都市”風範的塑造中中外文化融合的自主性、自信心、引領力更加凸顯。作為一個東方都市,上海卻成了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咖啡雖然是西方舶來品,但進入上海近百年來便逐漸融入了城市發展肌理,現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方式、創意創新的温牀、文化融合的紐帶和城市精神的符號。今後,上海在傳承發展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基礎上,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全球文化提供充分展示、交流、融合和創新的平台,成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場地,在做強“碼頭”、激活“源頭”、勇立“潮頭”中不斷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在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創造出新的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上海文化。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
作者:王健 湯偉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