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氣象“黑科技”讓進博天氣早知道、更智慧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 特約通訊員 謝麗萍)寒潮來了,氣温“折扣”力度多大,是不是容易感冒?強冷空氣的“造訪”,絲毫不影響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熱度”,而雷達立體觀測、人工智能等氣象“黑科技”加盟,也助力申城的氣象專家破譯天氣變化背後的“密碼”,更智慧、更精細地做足進博氣象服務保障。
更快更準 AI加盟讓預報更加智慧
“注意了,強冷空氣明天下午到傍晚抵滬!冷暖氣團交匯下,可能會出現短時雷電情況。”一份精準到“下午到傍晚”的寒潮預報前天就和公眾見面了,而昨天下午,寒潮抵達,一場聲勢不小的秋雨果然如約而至。“天氣預報裏,最讓人難捉摸的就是暴雨、雷電、大風這類在短時間內出現的極端天氣。”上海中心氣象台台長、進博會氣象台台長馬雷鳴説,自人工智能技術在2019年首度試水進博氣象預報以來,上海的智能客觀預報技術已有了顯著的提升,也讓今年的進博氣象保障更精細、更智慧。
預知暴雨何時出現,並提前做好氣象預警,及時啓動應急預案,最重要的就是與它“搶時間”。通常來説,傳統的雷達回波推算只能提供一小時的預判,但這幾年,上海氣象部門的AI加入“預報團隊”後,一直在“學習”不同分辨率的衞星、地面雷達、地面高空觀測及社會性觀測資料,已能對災害性天氣進行實時識別和定位,並“協助”預報員修訂以往只能憑經驗調整的數值預報結論。“機器學習等技術使得計算機模型的‘腦容量’更大了,雷達外推也隨之變得更聰明,推算時效能提升到2小時。”馬雷鳴説,別看只是多了一個小時,但已足夠讓預報員更早作出精準的預報和預警,協助城市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進博會正值秋冬轉換時節,比較容易遭遇大霧等天氣。馬雷鳴説,納入AI技術的“多模式集成大霧預報產品”已經就位,能將朦朦朧朧的霧“看”得一清二楚。
全面立體 雷達“組團”摸透風雲變化
進博會舉辦了四屆,今年的開幕式首度和秋雨相約。開幕式當晚,申城結束了此前10多天連晴天,逐漸被雨幕籠罩。但這樣的天氣變化,早已盡在上海氣象專家的掌握之中,而根據氣象預報,進博會的室外重大活動和展區貨物裝卸等活動都早做準備,不是提前架設好露天遮雨裝置,就是做好避雨裝卸。
去年才成為“氣象人”的輔天華是上海氣象局進駐進博會現場指揮部的唯一一位氣象保障聯絡員。每天他都要收集進博各保障部門的需求,並將其傳遞迴進博會氣象台,再同步將氣象信息及時傳回指揮部。“我就好比是接收顧客需求和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店小二’。我的後方是“專事專辦”的進博會氣象台,還有整個氣象局以及長三角“地方隊”、中國氣象局“國家隊”的技術指導和科技保障。”
“精細化的天氣預報,離不開高密度的氣象監測網絡。”馬雷鳴説,在現場,一輛氣象移動觀測車早早入駐國家會展中心,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採集氣象實況數據,供預報員分析使用,並在今年首次引進了激光測風雷達,用於監測進博會場館50米至2500米高度內的風向風速變化,為短時臨近預報提供精密監測支撐;在“後方”,上海氣象部門的五部X波段相控陣陣列天氣雷達,與位於松江的上海首部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一起,形成覆蓋進博展館空域的多雷達協同觀測網絡,實時給出降水回波三維強度分佈和三維風場信息。“這樣的三維立體圖時間分辨率精確到30秒,空間分辨率也縮小到了100米。氣象保障人員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會場周邊及上海範圍內天氣‘立體實況’,再結合風暴、降水等客觀數據,作出精確的天氣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