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歌是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獨立意志的歌曲,常常用來讚頌、鼓勵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因為地位極端神聖,所以常常要由本國知名人士來譜寫,鮮有讓外國人“捉刀”者。但凡事都有例外,除中國自身外,還有一個國家使用中國人譜寫的國歌,此即西非小國幾內亞比紹。那麼,幾內亞比紹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為它譜寫國歌的中國人又是誰?
幾內亞比紹(下文簡稱“幾比”),位於非洲大陸西部沿海地帶,北鄰塞內加爾,東、南接幾內亞,西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90萬,首都為比紹。幾比是個以黑人為主、多民族混居的國家,其中巴蘭特族約佔總人口的27%,富拉族約佔23%,曼丁哥族約佔12%,其餘分屬23個少數民族,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或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幾內亞比紹地圖
早在10世紀前後,幾比便淪為加納王國的一部分,從12世紀開始,又相繼被馬裏帝國、桑海帝國征服。1446年,葡萄牙開始侵入幾比,並在沿海地帶建立起一系列據點,以從事商業和奴隸貿易。1870年,葡萄牙擊敗法、英、荷等殖民國家,正式獲得對幾比的所有權。在1879年之前,幾比一直被劃歸葡屬佛得角,此後才成為直轄殖民地,並在1952年獲得“海外領地”的地位。
從1961年開始,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組織武裝游擊隊反抗葡萄牙,以爭取獨立地位,經過長達十餘年的不懈鬥爭後,終於取得勝利。1973年9月24日,幾比宣告獨立,並在次年9月獲得葡萄牙的承認。幾比獨立後政局不穩,從1974年到2012年間,曾經歷了4次成功的政變和16次未遂政變,更換過12位國家元首,導致經濟建設屢遭破壞。
幾內亞比紹首都比紹
作為同時統治兩個國家的執政黨,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一直致力於將幾、佛合併成一個國家,並且一度無限接近目標。然而,隨着幾比軍事強人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在1980年通過政變上台後,由於遭到時任佛得角總統阿里斯蒂德·馬里奧·佩雷拉的強烈反對,因而導致兩國合併計劃“流產”。
平心而論,幾比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1億桶,鋁礬土儲量約為2億噸,磷酸鹽儲量約為1億噸。與此同時,幾比的漁業資源相當豐富,盛產鱗魚、對蝦、龍蝦、螃蟹和軟體魚等海產品,年捕撈量可達25-35萬噸。除此之外,幾內亞比紹還富含水利、森林、牧場資源,適合發展大規模的林業、畜牧業。
幾內亞比紹殖民時期卡謝城遺址
毫不誇張地説,如果上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的話,幾比完全有資格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由於幾比軍事政變頻發、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水平落後,導致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經濟發展進程數次被打亂,致使它獨立至今雖然已近50年,卻始終未能擺脱赤貧狀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幾比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778美元(約合5446元人民幣),人均日收入僅15元,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經濟發展困難導致幾比民生維艱,而動盪不安的時局又為社會治安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影響到民眾的幸福感。截至2012年,幾比貧困率高達55.2%,文盲率達55.4%,嬰兒死亡率高達6.7%,人均壽命僅有54歲,70%家庭長期缺糧,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2019年度人文發展指數,幾比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78位,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
比紹街頭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幾比政府的“不二之選”。在眾多的援助方中,歐盟的援助額始終高居首位,世界銀行、葡萄牙、非洲開發銀行、日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於幫助幾比度過重重難關,但並沒有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要想實現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鍵還得靠自己。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幾比政府近年來在致力於國內和解、保障政局穩定的同時,還制定並實施減貧戰略,積極發展農業,推行以水稻、腰果為主的多樣化種植戰略,使得經濟略有起色,財政狀況稍有好轉。但是,由於幾比的社會治安堪憂、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科技水平極其落後,要想徹底擺脱貧窮、走向小康,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曉河(何同鑑)
説段題外話。幾比、佛得角獨立後,跟中國長期保持着親密、友好合作關係,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兩國均採用由幾比開國總統阿米卡爾·卡拉布爾作詞、中國作曲家曉河(何同鑑)作曲的《這是我們最愛的國家》作為國歌。不過,自1996年開始,佛得角自創新國歌《自由之歌》,因此赤幾成為目前全球唯一由中國人譜寫國歌的外國,這也是兩國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了。
參考書目:《列國志:幾內亞比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