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網上祭掃是趨勢,未來更將成主流

清明祭拜,從燒紙、放炮、焚元寶,到日漸豪華的墓地,檔次不斷提升,卻一直被指“白色浪費”。中消協曾做過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達千噸以上,耗費高達100多億元,因清明掃墓所帶來的一系列交通、污染、森林火災及疫情隱患等問題日益引發關注。

民俗專家:網上祭掃是趨勢,未來更將成主流

在這樣的背景下,網上祭掃只需點擊鼠標,就能表達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省去了燒紙、放鞭炮的污染和浪費。同時,網絡還具備傳統掃墓所不具備的功能,如留言、上傳相冊等,可謂環保、經濟、綠色。

不過,也有不少人對網絡祭祀持質疑態度。部分網友認為,用網絡代替實際的掃墓、祭拜,顯得過於形式化,失去了清明肅穆、莊重的意味。他們認為清明掃墓就該到親人的墓地前,送一捧花、添一把土才是對故人最真誠的緬懷。

其實,就如我們曾經的寫信被現在的微信,電子郵件所替代,購物方式也不再侷限於線下實體店,線上購物更受大家的歡迎,而手機支付、網上授課、網上看病……更是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網絡科技的創新發展勢必也將與傳統的方式和理念相結合,改變我們的追思方式。

對此,河南大學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彭恆禮認為,網絡祭拜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雖然現在還不是主流,但是代表了未來的趨勢,未來將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同時他也表示:“網絡祭拜是值得提倡的,有人擔憂不親自去是‘偷懶’,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現在很多人網購,不去商場了,那網購和去商場買東西有什麼本質區別呢?登錄網站到先人的紀念堂,這種行為本身和到墓地去的文化含量一樣,形式改變不是感情打折扣。”

我們也向該行業知名的網上祭祀平台-思念堂官方內部人士處瞭解到,“過去曾跟不少祭拜的市民溝通過,其實年輕的市民對線上的祭掃有一定的接受度。而在近幾年疫情的影響下,更多的人們能夠接受這一方式。在我們對綠色文明祭祀的大力倡導下,很多用户重新認識了網上祭祀,只需要通過我們“思念堂”公眾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文明祭奠”。

民俗專家:網上祭掃是趨勢,未來更將成主流

民俗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哪種形式更方便於表達孝道、哀思,那就去做好了,不必“一刀切”。而網絡祭祀,更符合後疫情時代的社 會現狀,未來也必將被更多人所選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6 字。

轉載請註明: 民俗專家:網上祭掃是趨勢,未來更將成主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