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亞迪之外,還有一些老牌自主車企以及造車新勢力都在“逆勢上揚”,自主品牌轟轟烈烈掀起的“品牌拔高潮”似乎初見成效。今天,疆哥就來盤點自主品牌佈局高端化的四種方式,不知你最欣賞哪一種?
1.子品牌戰略
代表性選手:吉利領克、長城WEY、奇瑞星途等
當一個品牌給人的印象已經相對固化時,“另起爐灶”成立全新子品牌可能是帶給消費者新鮮感的最常見方法。國內眾多老牌車企都採取了這一戰略,推出各具特點的子品牌以佈局高端,比如強調運動的吉利領克、講究摩登的長城WEY、融合復古與硬派的長城坦克等等。
當然,子品牌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還是要突出個性化,才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腰包,達到銷量與口碑雙贏的效果。否則,一味想着“多生孩子好打架”推出各種各樣的子品牌,不僅消費者記不住,品牌也會步入相互扯皮的泥潭,這方面奇瑞已給過我們前車之鑑。
2.技術拔高戰略
代表性選手:比亞迪
之前,比亞迪憑藉“刀片電池”技術火了一把;近日,比亞迪推出e平台3.0的代表之作——比亞迪海豹,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相較於比亞迪漢,新車採取了一系列新技術,集成了多個品牌“首次”。據悉,海豹是全球首款搭載CTB技術的量產車型。相較於傳統的電池成組方案,CTB方案將電池包與車身底盤結合,車身底板與電池上蓋合二為一,既節約了佔用空間,又提升了安全性,可謂一舉多得。
由於技術的進步與運動基因的強化,比亞迪海豹的售價也達到了21.28-28.98萬元。對於這一定價,消費者反應不一,有人覺得物有所值,也有人覺得比亞迪有些飄……在疆哥看來,國貨當然也可以定高價,而比亞迪海豹的真正問題在於,這款產品真的實現了與價格匹配的技術革新嗎?
刀片電池雖然是比亞迪的代表性技術,但實際上刀片電池更多的是電池模組形態的變化,在能量密度等性能層面沒有太大的實質性進化;CTB技術相對前衞,但其可靠度還有待時間驗證,潛在的維護成本也需要考慮;在駕駛輔助系統方面,比亞迪相比特斯拉還有一段距離……這些技術都是比亞迪想要實現品牌拔高所需要繼續努力的方面。
但無論如何,海豹車型的到來,都是比亞迪在一步步前進的標誌。如果一款車擁有行業領先的三電技術,在外觀、內飾、配置及價格等方面也沒有什麼硬傷,消費者自然會被吸引。歸根究底,技術實力才是品牌向上的底氣!
3.豪氣沖天戰略
代表性選手:紅旗、蔚來
提到自主高端,自然繞不開“老大哥”紅旗。從推出紅旗H5開始,紅旗就逐漸步入了品牌復興的正軌。但紅旗H5作為走量車型,起售價不到15萬元起,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紅旗所要追求的豪華車型,不過要走量被迫親民。
在形成一定的市場鋪墊後,紅旗也推出了更多“貴氣滿滿”的車型,從30萬的H9,到60萬的E-HS9,再到百萬價位的LS7與千萬元級別的超跑S9……一系列貴价車型的到來也彷彿迅速為品牌鍍了層金。
其中,紅旗LS7擁有比庫裏南還大的車身尺寸,內外設計典雅而奢華,搭載4.0T V8發動機+8AT變速箱的動力組合,將成為品牌旗艦級車型。紅旗S9則是集成了眾多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國際化超跑,百公里加速時間僅需1.9秒,從造型設計到動力性能,都屬於國產超跑“天花板”級別。由於售價的高昂與產能的限制,這些車型註定“小眾”,但只要它們能起到樹立品牌形象的作用,就有助於其他車型的走量。
除了國家隊代表的傳統豪強紅旗,新勢力裏面的蔚來向來標榜對標BBA,而蔚來出道之初,更是率先推出有價無市的千萬超跑EP9,以此拉高品牌身價,經過幾年的發展,蔚來的相對高端的品牌價值正在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4.未來感戰略
代表性選手:理想、小鵬、蔚來
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同樣追求科技感,但這些品牌給人的未來感更為濃厚,與比亞迪等老牌車企在氣質上顯著區別開來。如今,在新能源市場,“兩極分化”現象愈發嚴重,既有不到5萬元起售的五菱宏光MINI EV,也有30萬元打底還賣得不錯的理想ONE等等。
相較之下,蔚來、小鵬與理想汽車首先在定位上就把自己擺在了較高的位置,而後通過具備科技感的外觀與內飾設計、較為先進的新能源技術,不斷強化鞏固這種“新鋭精英”的氣質。高端化、新能源化都是如今國內車市發展的風向,順應這兩大潮流,先從大洗牌中留存並站穩腳跟,之後再慢慢推出“親民車型”,也就不太會折損新勢力品牌的價值了。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幾種戰略顯然不是孤立、單一使用的,子品牌的發展以技術實力為底氣,技術先進化也就提升了產品的未來感、科技感,廠商也便能相應地制定更高的售價……反之,在品牌知名度較低的情況下,一味追求高價,未必真的就能給消費者留下豪華的印象,還可能招致消費者的反感。
比如,前途汽車推出的首款超跑K50(75.43萬元起售)雖然掀起了一定的話題度,最終還是尷尬地走向沉寂;起初紅旗貿然抬升新車售價時,消費者也並不買賬,銷量主力依然是H5、HS5等二十萬價位的車型。
總之,在諸多策略的結合下,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已初見成效,國內消費者對於中高價位的自主車型的接受度也在逐漸提升。當然,在豪華市場,自主品牌相較於合資品牌尚有一段距離。希望自主品牌能不斷提升技術實力,沉澱品牌底藴,向真正意義上的高端、豪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