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小馬雲”範小勤回家了。4年前,他因長相酷似企業家馬雲而走紅網絡,隨後與網紅公司簽約並以“小馬總”的身份做代言、搞直播、拍電影。
4年後,當解除一切合同的範小勤回到家時,4年級的他連最簡單的加法都不會。只會對着家裏來訪的人説:“大家好,我是小馬雲,我愛你們。”
“網絡媒介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兒童被迫提早成年,成人化的兒童出現了。”傳播學大師尼爾·波茲曼提出這個觀點時還是40年前,那時的傳播媒介尚未像今天這般發達,直播、打賞、網紅這些事物尚未出現。但他的預言卻精準地描述瞭如今這個時代。
當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孩子突然與網絡、直播、流量產生聯繫,並有模有樣地模仿起成人的言行舉止,後果如何想必公眾心中已有答案。
比如,3歲的小網紅佩琪因為做吃播,體重已飆升至70斤,頗有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其父母還是在直播中不斷餵食,絲毫沒有為佩琪的身體健康擔心。無獨有偶,讓未成年人在直播中身着不得體服裝打色情擦邊球、直播家暴孩子等亂象,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些人想靠出格行為博取眼球,累積流量,進而收割粉絲變現。而這些本應健康成長的孩子,成了一些利慾薰心的人的賺錢工具。
“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手段”。特別是三觀還未成形的孩子,他們沒有成年人的判斷力、剋制力,很容易淪為“工具”受人擺佈,誤入歧途而不自知。更何況有些“領路人”還是他們的父母,這種情況下,孩子或許只能不知不覺地成為一名無辜的受害者。
而這種傷害對孩子來説可能是深遠持久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當然,我們並不反對父母將孩子生活中積極美好的一面分享在網絡平台,因為那些瞬間有温情、有樂趣、還有愛,不僅給網絡世界增添了精彩和多元,還會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面對流量紅利,有些孩子迎合,有些孩子拒絕,不同的選擇背後藴含了家長對教育孩子的不同態度和認知。有的家長只生不養、只養不教,急功近利又短視,用極強的掌控欲安排孩子的時間、生活和行為,最終很可能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有的家長則寬視野、大格局,以將孩子培養成三觀健全、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為目標。
當然,青少年的未來不能只靠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對青少年正確引導的責任,應該共同致力於消除網絡世界“利”字當頭、流量為王的浮躁氛圍,為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同時,相關法律法規要明確相應的規範和底線,用強制手段對孩子進行兜底保護。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於今年6月1起實施,新法明確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註冊服務;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户和信息加強管理,發現違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採取相應的處置措施等。這也是新法的亮點之一——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在家校保護、社會保護的基礎上,強調司法對未成年網絡使用權益的全面保護。
孩子代表了未來,只有他們越來越好,整個社會的未來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