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砍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晁星
“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每一個小羣體都不該被放棄”……日前,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落幕,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們真誠且專業、堅定又温暖的“靈魂砍價”,讓人動容。
自從我國開啓醫保藥品目錄談判以來,“靈魂砍價”已成常態。不過,從談判片段來看,過程並不輕鬆。對一種藥品來説,價格些微變化,疊加龐大用量,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調整。為了分釐之差,醫保代表常常與藥企代表爭得面紅耳赤。而之所以“錙銖必較”,是因為點滴小賬背後,都是民生大賬。就拿這次談判來説,67種目錄外獨家藥品談判成功,平均降價61.71%。其中包括“70萬一針”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等,實現了天價罕見病藥在基本醫保準入零的突破。價格降幅大、覆蓋領域廣,對參保人員來説,這都是重大利好。
需要看到,“靈魂砍價”能否達成,靠得絕不只是談判本身,根本上有賴於科學有效的制度。一方面,採購機制越理越順。國家醫保局發揮“戰略購買者”職能,自上而下集中帶量採購,破解了以往量價脱鈎、採購分散、政策不協同等問題,更擠掉了藥企在市場推廣等方面的營銷成本。另一方面,談判機制更加規範。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構建科學的成本測算模型,形成單個藥品合理的談判底價,然後從全國範圍內抽調現場談判專家,以求通過嫺熟談判技巧,進一步擠出藥價水分。也就是説,僅就談判而言,醫保代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是強大的專業團隊、迫切的羣眾呼聲。也正是這種日趨完備的“機制砍價”,讓越來越多的好藥、“天價藥”,有計劃、有步驟地成為平價藥、百姓藥。
“終於盼來了”“感謝國家”……聽聞天價罕見病藥進入醫保,不少患者及家屬熱淚盈眶。這也提醒着我們,談判桌上坐着的雖是醫保代表和藥企代表,但患者無疑是更大的主角。每一年“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前,國家醫保局都要廣泛徵求財政部、衞生健康委等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意見;此外,不少醫保談判代表都來自基層一線,他們常年面對面接觸各種患者羣體,有更多機會、更多渠道收集體察民生疾苦。從這個角度講,醫保代表更要成為患者代表,惟有如此,“每一個小羣體都不該被放棄”的承諾才能落到實處。
長遠來看,隨着收入水平提高,國人對多樣化、高品質衞生健康服務的需求也會水漲船高,再加上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這些都要求醫保目錄要始終處於動態調整之中,不斷順應大眾需求變化。因此,相關方面必須不斷優化體制機制,讓民意、民聲更通暢表達。比如,建立患者“為自己發聲、談判”的渠道,讓他們從“幕後”走到“台前”。總而言之,醫保關乎民生,關乎每一個人的錢袋子,要儘可能重視平衡每一個羣體的利益訴求,這樣的正向互動,也正是改革深化的動力與底氣。
無論是頂層制度的再造與重構,還是細節上的突破與創新,醫保探索與嘗試、拉鋸與博弈的每一小步,都是為民、惠民的一大步。期待改革繼續深化,循序漸進解決各個難題,更好守護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