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2日電(記者許經麟潘一僑朱月紅)本期《中國那些事兒》的主人公來頭可厲害了,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獲得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專業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穆斯塔法•薩法日尼。穆斯塔法的中文非常流利,他告訴我們,這要感謝最重要的一個人。
穆斯塔法驍勇善戰,在巴勒斯坦享有“鐵人”的稱號。但後來因為負傷不能繼續留在前線,才來到中國從事外交工作。曾一心想回到戰場的穆斯塔法在周總理的鼓勵下,決定留在中國,一邊工作,一遍努力學習中文。
不過回憶起漫漫求學路,他感慨北京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穆斯塔法稱當年從使館去北大上學,那時候沒有立交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二環、三環、四環,騎自行車20分鐘就到了。而現在即使開車,同樣的路程也需要一個半小時。他笑稱,因為中國基建速度太快,回家有時候都要迷路。
中國是最早承認巴解組織和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之一。穆斯塔法回憶起在他擔任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時經歷的一件事,讓他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為什麼可以得到這麼多國家政黨的肯定。
他表示,中國在國內還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就一直援助巴勒斯坦。不過中國可不是盲目援助,除了直接的經濟援助,還幫助巴勒斯坦建廠,分享發展經驗,一直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路。他感謝中國這些年對巴勒斯坦的援助,稱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風範和誠意。
阿拉伯文明和中國文明之間的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時開通的絲綢之路就連接了兩大文明。中國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將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穆斯塔法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讚賞以及巴勒斯坦對這一倡議的迫切需求。
1991年,穆斯塔法從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即出任巴勒斯坦駐華大使,在這個職位上一直工作到2002年。十年間,他為巴勒斯坦問題的和平解決、為推動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關係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年近七旬的穆斯塔法已經退休,但他在北大的教學仍舊“停不下來”。他希望現在的阿語學生將來也能成為真正的中阿友誼的使者,而他自己願意為此傾盡全力。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