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我是中儲糧老兵,人生最美好、最輝煌時期奉獻給了中儲糧,對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感情,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寫下一段文字向大眾介紹一下中儲糧。

社會上對中儲糧瞭解不多,很多人聽説過中糧但不知道中儲糧,或者聽説過中儲糧但以為是中糧。我想其中的緣由大體是:一方面我們這樣的企業是關係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的特殊企業,肩負着特殊的使命,承擔着特殊的任務,屬於公益類企業。2016年中儲棉加入中儲糧集團,中儲糧成為全球最大的糧棉油集團。企業低調,務實,本份,講政治,聽指揮,幹實事,不圖轟轟烈烈,只求紮紮實實,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地埋頭苦幹。另一方面,既不參加中國五百強,也不參加世界五百強的評比,企業的知名度,靠的是各級政府、農民、消費者的口碑,沒有多少終端產品,所以一般老百姓對中儲糧瞭解甚少。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兩個確保”“三個維護”就是中儲糧的職責和宗旨,也是概括中儲糧20年實踐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詞。確保中央儲備糧(包括棉花、油脂油料)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努力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儲糧人既在前線又在幕後,前線是在保障糧食安全、支持三農發展的戰略前線,幕後是在百姓安居樂業的幕後。因此,許多人對中儲糧既熟悉又陌生。即使你不知道中儲糧,但我們也在你的身邊。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總有人問兩個問題,中央儲備糧夠吃多長時間?中儲糧有沒有陳化糧?我常常這麼回答,中儲糧管的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糧食。備戰糧、備荒糧不難理解,就是中央儲備,也可以叫常規儲備。除此之外,中儲糧還負責收儲和監管託市糧,託市糧就是當市場糧價低於國家出台的最低收購價(目前主要是小麥、稻穀)時,由中儲糧集團受國家委託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以保護農民利益,這是我們工作量的大頭,而常規儲備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至於糧食品質問題,中儲糧成立之初就已經建立正常的中央儲備糧新陳輪換機制,常態化開展推陳儲新,穩定實現常儲常新,並從2003年就徹底消滅了陳化糧,“陳化糧”這個概念離我們遠去已經十幾年。至於託市糧的機制,與中央儲備糧是不太相同的,收儲和銷售都是按國家的指令進行,其儲存時間要看國家吞吐需要而定。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常常還有人問,花這麼大的成本儲備值得嗎?糧食已經十多年增產穩產,中國南北氣候差異大,北歉南豐,南豐北歉,即使有大災也還可以進口嘛。這種觀點曾經一度還有一定市場,但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且不説中國人的飯碗靠別人靠不住,中國糧食消費量基數大,中國一進口糧食價格就猛漲,世界糧食貿易量也不能支撐,更不談有的出口國趁火打劫。簡單地説一條,大災時進不了、進不來,這次一個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供應鏈衝擊就這麼大,戰時進口更是無稽之談。儲備花錢值得嗎?我肯定地説值得。比如説,所有的橋樑都有欄杆,行人有扶着欄杆過橋的嗎?除非是病弱老人可能扶過,車輛在大橋上出故障靠欄杆就不衝出大橋,不會落水嗎?那為什麼還要護欄呢?就是一條,安全。為了心裏安全,心裏踏實。護欄也是警戒線。大量事實都説明,儲備的最大作用是穩預期穩人心,重大突發事件下充足的儲備能力是避免出現搶購囤積、市場大幅波動的“硬核”能力。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很多時候,名氣的大小並不與重要性的高低劃等號。中儲糧這麼重要為什麼沒有一些競爭性企業知名呢?一般説來,競爭性企業需要品牌培養,名品、名企出名城。名品一般是終端消費品,無論物質還是精神消費品,不是終端產品的,人們知之甚少。現在的華為,可謂家喻户曉,在華為出手機之前,在中美貿易戰之前,華為的知名度也只是在業內,而不是在公眾。海爾電冰箱使得海爾、青島成為名企、名城,是多年市場培育,品牌培養的結果。中儲糧除了油脂加工中小包裝進入超市,進入百姓家以外,沒有終端消費者品,所以,老百姓知之甚少。但是要看到,這些年國內糧食市場的平穩不是自發自動、自然而然形成的,背後是有堅強的力量在支撐的。2003年、2008年、2012年國際糧價變動都非常大,但中國糧食市場非常穩定,就是黨和政府有中儲糧這個抓手,高拋低收,平抑市場,所以市場一直平穩運行。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老司機開車很少急剎車,並不是路路暢通,而是有預見性,該快快,該慢慢,提前處理的結果,避免“三碰頭”。我們有一種誤區,表揚抗洪救災的多,表揚興修水利的少。其實,興修水利比抗洪救災更重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正是中儲糧職責和追求的目標。

來源:“程秉洲藝術”微信公眾號,半水書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1 字。

轉載請註明: 話説中儲糧——寫在中儲糧成立20週年之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