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別打土地的主意

  資本下鄉要摒棄急功近利思維,不打土地的主意,低頭做精做好產業鏈,做深做透價值鏈。最好是“找兩頭、優中間”,把精力放在農業產業鏈的前後端和優選關鍵環節,把重心放在新產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上。

  眼下,工商資本下鄉已成為一種時尚。互聯網企業如拼多多宣佈重投農業,通信企業如華為進軍智慧農業,房地產企業如碧桂園發力科技農業,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投入農業各產業各環節。這既展示了農業的魅力、農村的潛力,也體現了產業融合、業態創新的發展趨勢。資本下鄉要摒棄急功近利思維,不打土地的主意,低頭做精做好產業鏈,做深做透價值鏈,給鄉村產業和農民收入帶來寶貴的增量。

  資本下鄉給農業農村帶來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其中最重要的當屬資金。我國農業短板明顯,例如低產田還有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22%;又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還不高,鮮活農產品產後損耗率達20%。補上這些短板,亟需加大投資力度。此前,有機構測算,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目標,5年間至少要投資7萬億元。而民間資本常年佔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80%左右,是農業農村投資的主力軍。民間資本中,工商資本又是重要力量。

  是什麼吸引工商企業巨頭跨界投身向來被視為弱勢產業的農業?一是政策吸引,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投資農業能夠享受到補貼和税收優惠。二是商機所在,農業未來的增長潛力已被普遍認可,企業不斷開拓藍海,就要對農業農村提前佈局。三是轉型需要,城市的一些工商業項目投資風險加大,企業願意也有能力做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跨界融合,還能獲得一定的配套建設用地指標。四是鄉土情結,很多企業家自己原先或父輩就是農民,對農業有眷戀,如今有了實力,願意回頭搞高標準農業。

  土地是農村最大的可利用資源,也是資本下鄉中最容易產生問題的一環。近年來,一些資本在下鄉過程中與農民發生土地糾紛,存在擠佔農民利益的情況。有的資本片面追求利益,生產經營有非糧化傾向,個別甚至觸碰紅線,在耕地上搞非農化建設。有的資本低估了農業的自然和市場風險,經營不善而毀約跑路,農民租金沒有着落,土地流轉合同打了水漂。

  既然資本下鄉是市場行為,自然就有虧有賺。相對於其他行業,農業的弱勢依然明顯:一是大多靠天吃飯,二是投資週期長回報慢,三是產值和附加值不高,四是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如果企業不能妥善應對這些痛點,又盲目鋪攤子、上規模,就會導致力不從心。這是一些資本此前折戟農業的原因,也警示後來者要尊重農業產業規律和鄉村建設規律。

  資本下鄉不能浮躁,不要盲目跟風搞產業擴張,而要認清形勢,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合的領域。投資農業最好是“找兩頭、優中間”,把精力放在農業產業鏈的前後端和優選關鍵環節。比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種業、農產品冷鏈物流、智慧農業,這些領域門檻和附加值高,單靠普通農户辦不了、辦不好,恰恰是企業的用武之地。

  同時,資本下鄉也不要只盯着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在土地經營面積上與傳統農户爭短長,而要把重心放在新產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上。即使是搞大田種植,也可以在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其實,與農民爭地爭利,與農民同質化競爭,既沒有政策空間也沒有發展潛力。優秀的工商企業下鄉務農,要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並善於帶領帶動農户,注重發揮農民合作社的積極性,才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8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本下鄉,別打土地的主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