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810户村民,25家村辦企業,每年接待遊客100多萬,這些數字,出自一個村子,北京豐台區西南角一個佔地4.5平方公里小村莊。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這4.5平方公里總與北京南郊最負盛名的温泉聯繫在一起,讓人們幾乎都快忘記它是一座村莊,在以旅遊、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帶動下,王佐鎮南宮村單年村集體總收入超25個億。長久以來,“地熱”像是南宮人遞給這座城市的一張熱氣騰騰的“名片”,只有熟悉南宮的人才知道,這裏的“名片”,不僅只有這一張。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南宮民族温泉養生園。吳建忠 攝

育人重教28載 綠色生態“打底”30年

嚴謹地説,現任南宮五洲植物樂園負責人王安華不是南宮村的村民,她是遠道而來的“外鄉人”。回想起幾十年前初入南宮村時村裏的面貌,她最先想到的是最初的樣子,“那裏還是一片玉米地。”

1983年前,這個擁有約3000村民的村莊看上去與絕大多數的村莊,沒什麼不同:封閉,安靜,產業單一,就是種地,種玉米、種小麥,集體資產總額只有12萬元。

最初的改變,在外人看來並不起眼,對村裏人來説卻是興師動眾。1992年,南宮利用150畝的廢舊地塊,建了一座小公園,免費向村民開放。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的日子過得緊,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建公園要花錢,還是個大數。村民見了村幹部就問,建個公園誰來啊?又掙不了錢。”原南宮村黨委副書記、南宮恆業集團副總經理易獻羣向新京報記者講述,在北京市平均月薪不過240塊錢的1992年,不搞工業先搞綠化並不是一件容易讓人理解的事。

那為什麼還要建?易獻羣説,這是為了轉變別人對農村的刻板印象。“原來人們一提農村就是髒亂差,所以當時村裏第一個想法就是先改變村民自己的意識,用生態環境改造人、提升人、約束人,也能提升這個地區的品質。”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南宮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除了重視環境的提升,同年,南宮為給村民普及文化、法律和專業知識,與北京農廣學校合作,辦起了北京市第一家村辦學校,在這裏,夫妻、父子同坐一間教室成為同學。幾年間組織開設了2期中專班,1期大專班,在整個九十年代,有超過5500人次在這所學校接受教育,而這些人都成為了後來南宮的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才。

如今,南宮村,乃至整個王佐鎮,都可以稱得上是京西南的“教育高地”:1996年村裏辦起的南宮中心小學,通過豐台區教委“內升外引”,已化身為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豐台分校;2016年,人大附中、中央民族大學豐台學校落户王佐,越來越多優質教育資源一步步走向西南。

育樹、育人,南宮騰飛的底色,就在這裏。

從“一二三”到“三二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南宮除了大片農田外,全村只有一個黏土磚廠稱得上是與二產沾邊的工副業項目,第三產業幾乎為零。利用磚廠的原始積累,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次第崛起。回望這一段歷史,易獻羣仍然能感知到那股穿越時空而來的發展阻力,“村裏本着‘退一優二進三’的思路,搞過商業、工業、三產服務業,但都因為產業沒品牌,很多事業都有侷限性,難以做大。”

1992年,改革大潮已是洶湧澎湃,但經歷了聯產承包的農村改革,彷彿陷入了困頓。沒有借鑑,南宮選擇摸着石頭過河,直到教育和綠色生態資源成為照進這個村莊的兩束光。“它們成為了村子改變形象,樹立品牌的一個切口。”初期,南宮開始實行規模經營,依託在京大學、科研單位,成立了高效農業園區以及花卉苗木、水產漁業基地,“名特優新”的農產品在村裏漸成規模。

最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名滿京城的南宮温泉雖然是2000年才正式開採,但地下的地熱資源卻從1990年代起就埋在了南宮人的心裏。“村裏人知道村莊位於地熱帶之上,但當時要開採地熱資源,一眼井就要600萬元,如果當時就開採了,後期維護不好,那豈不是讓資源白白流失浪費了?”

村裏的任何資源都要講究“可持續”,也正因為如此,在易獻羣看來,覆盤整個1990年代,都可以算作南宮的資源積累期。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很多年裏,當時注重的生態環境,當時培育的技術人才,仍然在整個南宮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

或許就是因為這一份沉得住氣,使南宮的每一步都踩在褃節兒上。2000年,王佐被北京市正式批准為全市33箇中心鎮之一,將以打造成為“國際化、花園式旅遊小鎮”為目標。如何發展旅遊業?完成前期資本人才的積累和環境建設,南宮打井開採地熱幾乎是水到渠成,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幾年間風生水起。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南宮自然藝術博物館。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當時也是覺得我們有點錢了,終於可以做打井這件事了。我們靠的不是運氣,而是計劃。”易獻羣常説,南宮的發展可以用“一張藍圖繪到底”來形容,很多發展過程中帶來機遇的關鍵點,對於南宮來説,也不是突然出現的驚喜。“地下三年,一朝破土”,細細想來,南宮的第三產業更像南方生長的竹筍。如何做到不短視,南宮有自己的答案。

從“一二三”到“三二一”,30年的蝶變之路,恰是南宮發展之路。

地熱第一村 這裏不止有温泉

2000年10月,南宮初探地下2980米,第一眼地熱井首鑽成功,至此以後,來自地下的熱流,流入採暖供熱系統,匯入温泉洗浴熱池,包圍了特種魚養殖場,也滋養着生態園區的植物。為加快地熱產業的發展,落成了現如今的南宮世界地熱博覽園,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楊曾在考察過南宮温泉綜合利用規模之後,稱南宮為“中國地熱第一村”,南宮温泉在北京乃至全國的名聲也由此打響。

熟悉南宮的人都慣將這個村莊的發展階段,以2000年為一個時間節點,前後分為兩個時期,2000年以前,它名不見經傳似是韜光養晦;2000年之後,隨着從地下噴湧而出的熱流,南宮似乎也被沖刷一新,它的名氣似伴着騰騰熱氣,產業興起,也越發蒸蒸日上。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南宮村裏的場館四季如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如今的南宮不止有温泉。除了名校匯聚,綠樹環繞外,在南宮以生態、親子活動為主題的五洲植物樂園裏,所有場館四季常春;前期投資3000萬元的温室公園,也是北京西南首屈一指的觀光農業園區;村北部的温泉水世界水源來自地下恆温礦泉水,素有“京西夏威夷”之稱……

拋開越來越繁密的產業,易獻羣提到南宮的特點時還是總結了最根本的三項原則,生態、集體、可持續。“我們之所以一直堅持集體經濟的發展,除了能夠團結全村,讓村民們在意識、行動上統一之外,也是希望這片土地的資源優勢能夠子孫永續。”

在尚未被疫情影響的2019年,南宮年接待遊客100多萬人,全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5個億。易獻羣説,南宮的發展,是摸着石頭過河,趟出來的路,對於所有南宮村民而言,這條路或許還有無限精彩未知的可能。

南宮著名園館簡介

南宮民族温泉養生園:來自南宮京熱96號地熱井,水霧繚繞間更可體驗多民族文化活動。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温泉養生園。吳建忠 攝

南宮五洲植物樂園:生態主題,親子樂園,叢林小火車穿越温室大棚,百餘鸚鵡匯聚鸚鵡園。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鸚鵡園。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南宮自然藝術博物館:坐擁300餘動物標本,也有760顆種子打造的植物課堂,每天不同時段,都有“村民”講述標本背後的故事。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自然藝術博物館。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南宮温泉水世界:室內恆温28℃,採用地下恆温礦泉水,被稱作“京西夏威夷”。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温泉水世界。吳建忠 攝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12萬元到25億元 南宮蝶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