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新京報網。
汽修行當裏,有一門黑話叫“種豆”。
什麼叫“種豆”?有個很形象的例子。
比如,去修車時,汽配店會將汽車的插頭拔松,車主開走後發現車輛時好時壞,回店檢查。汽配店就稱是車輛傳感器出了問題,需要維保,然後按照傳感器進行高價收費。
而完成這麼一圈操作,就叫“收穫”。先“種豆”再“收穫”,這樣一種黑話,卻是一些汽配店的慣用手法。
自10月中旬新京報記者卧底4S店揪出諸多亂象之後,又對多家汽配店進行了暗訪,揭開了汽修行當裏包括“種豆”在內的諸多貓膩。
説起汽配,目前我國汽配行業產業鏈共有四大參與方,分別是生產商、分銷渠道、零售終端和消費者。汽配行業,按渠道又可分為兩類,4S店體系和獨立後市場體系。新京報本次所揭的汽配店,屬於汽車後市場體系。相比於4S店,這些數量更大、更為分散的汽配店,也更為亂象叢生。
在汽車後市場,不僅同樣存在機油以次充好等問題,還有掉包汽車貼膜、修改輪胎日期、將“雜牌”輪胎進行貼牌、報廢車零配件翻新回收又高價賣出等諸多問題。
和一些4S店一樣,這些汽配店如此“鋌而走險”,背後還是利益驅動。但普通的汽配店和4S店還不同,4S店往往有大品牌背書,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監管也更嚴,汽配零件若修損補缺,也都會用原裝本廠的配件。但一些普通汽配店就大不一樣了,他們受市場監管更松,汽修往往也不講究廠家原裝,通用的原則是“能用就行”,如此亂搭亂配、自由換件,才衍生了諸多亂象。
普通汽配店的賣點,就在於價格比4S店便宜。這某種程度上,也給了他們敢“亂作為”的底氣。因為車主既然前往汽配店修車、保養,就隱藏了一條暗邏輯:到了汽配店是為圖省錢,既然便宜,質量要求也就不能攀比4S店。
只不過,雖然存在這樣一種共識。將機油以次充好、掉包車膜、換“雜牌”胎,已經涉嫌商業欺詐,突破了基本的商業倫理和法律底線。
而汽配店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和缺少監管不無關聯。對他們而言,面對整個行業散、亂、小的現狀,相關職能部門難免在監管上有力有不逮處;加之自身又無汽車廠商的制約,而且絕大多數車主並不瞭解汽修行當的門道深淺。所以,他們能夠一直“猖狂”,靠着不法手段牟利至今。
而在更廣層面,這也與整個行業的現狀有關。以汽車機油行業為例,目前,這一行業,就在產品上存在缺乏統一的規範與標準、在管理上存在各自為政等諸多問題。而在汽配件領域,國內目前尚無統一的配件編碼和認證體系,而且配件信息不透明,這就容易出現流通環節中部分參與方,為了獲利,會以次充好、貼牌銷售等問題。
有報告指出,2019年汽配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而在國內萬億車後市場規模中,汽配行業佔比為1/3。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顯然需要更統一的行業標準,更透明的市場信息,更規範的行業操守。
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對汽配行業施與更加強有力的監管、督查,對涉嫌違法、違規者給予嚴懲。與此同時,與行業主體共同努力,推進整個行業的產品標準化、操作規範化進程。讓配件編碼、認證混亂,各店亂搭亂配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修汽車畢竟不是修自行車,安全駕駛,需要更多規範化產品來保障。
當然,越是缺乏監管,也越需經營者增強行業自律、提升法律自覺,汽配店雖然競爭激烈,但説到底,恪守本分、誠信經營,終究才是長久之道。
在汽車後市場這塊萬億規模的江湖裏,靠偷換貼膜、售雜牌胎來苟且營利,是成不了大器的。
□狄宣亞(媒體人)
編輯:王言虎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