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愛是陽光,愛是土壤,愛是孩子的一切!“愛”是孩子精神富足的基礎。
單單是這一句話似乎顯得有些尷尬,產生疑惑也在所難免。那麼,爸爸媽媽你們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起助力作用呢,還是阻力作用呢?下面為爸爸媽媽打開心中的疑惑,先看下面的案例:
睿祥13歲,父母對兒子的印象是:“不溝通、不思進取、無是非觀、揮霍無度、不心疼父母......”。這是一個極為特殊家庭出來的孩子,爸爸媽媽年過半百,計劃之外生了二寶睿祥,也是捧在手心疼愛。但因為爸爸媽媽常年忙於生意,不能親自陪伴孩子成長,便從出生就給孩子找來專職保姆。
保姆一干就是8年,在孩子看來8年的陪伴,勝過了父母的骨肉之情,於是對保姆形成了強烈的心理依賴。保姆早就覺察到孩子的心理。平時除了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之外,同時要求孩子每次必須考多少分,考到了就給獎勵或者縱容孩子,考不到就揹着父母威脅孩子要離開他。
睿祥迫於保姆的威脅努力學習,考取好分數,等到爸爸媽媽回家之後保姆就開始邀功,父母做生意也不在乎這些,覺得只要兒子快樂,成績好什麼都可以,給保姆點錢無傷大雅。8歲那年保姆離開了,孩子也不太願意接觸保姆之外的其他人,終於睿祥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從親近——稀鬆親密——拒絕溝通。
保姆的離開讓睿祥覺得,是父母的原因,本來就聚少離多的家庭就開始爆發各種各樣的矛盾,瑞祥開始逃學、打架、搞破壞、不學習、拒絕溝通......初二就被迫輟學。
如果在孩子出生爸爸媽媽就選擇陪伴在孩子身邊,兒子可能就能得到多一點的温情;如果,父母試着正確的瞭解兒子,也不至於失去溝通的機會;如果父母科學的學習,兒子也不至於初二就被迫輟學;如果父母覺悟更高,不放棄“早期教育”兒子的機會,也許就不會形成今天的遺憾。
可見“早期教育”的缺失,給孩子成長埋下了很多坑,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許多心理學家共同認為:孩子一切生活的基礎和對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都歸結於“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愛的問題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一個背景。“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土壤。
(二)
“早期教育”的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1. “早期教育”的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得到愛的孩子,性格堅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在陌生環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為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
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説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
其實,從睿祥的例子可以找到原因。保姆帶孩子的表現是父母一回來,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對保姆很依戀。這常使父母有一個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好。”這種孩子離開保姆就懼怕任何人。
原因是父母在時,保姆表現得愛這孩子並讓孩子為所欲為,父母不在時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你不難想象得到愛的孩子,怎麼會懼怕父母和保姆之外的世界呢?顯然這種孩子得到的是愛和不愛兩種情況,因此用他的經驗來看就是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外危機四伏。
這顯然是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立起來,他把這個安全感移交在保姆身上。這種孩子歡樂少,思維不開闊。而正常的孩子在父母那兒得到了愛,他會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得到了愛的滿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
2. 區分錯覺,正確認識“愛”,避免對孩子的傷害
許多父母有一個錯覺,父母越愛孩子,孩子也就越依戀父母。事實證明,父母越愛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戀父母。因為很多經驗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這個經驗也同時告訴他,父母只是暫時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自已知道,不管父母到哪裏,愛是穩定不變的。
所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這種孩子更容易產生安全感,適應環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別人教給的。原因是他已經建立了安全感,有了這個基礎,他也容易對別人建立安全感。
而那種沒有得到父母愛的孩子,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母親一離開,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會把這種愛胡亂地施加於任何地方,也就是到處尋找愛,討好別人,或是完全封閉自己,拒絕任何一種愛。所以,瑞祥“早期教育”愛的缺乏,導致最後被迫輟學。
(三)
怎樣正確的愛孩子
1. 父母心理成長
“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需要學習才能掌握。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就能然地表達對孩子的“愛”。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齡如還處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僅從他自身出發,他更愛他自己,在處理同孩子有關的事情時,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着想,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同孩子慪氣,對着幹,他必須最後取勝。他不能寬容、接納、理解孩子。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成長的經歷,但可以通過學習來學會愛孩子的方法。許多專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孩子並如何使孩子成長得更完美的事業上,他們寫書告訴我們孩子成長的特點和規律,什麼是心智成長更健康的孩子。這樣的書很多,如果願意閲讀,每一個父母都能得到幫助。你將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事情。所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件事半功倍的樂事。
比如,很多父母會説:“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裏愛他。”但是,你每天在埋怨、責備、訓斥孩子,70%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這些都不是愛。
2. 去情緒化
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另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自己的情緒,情緒好時是猛愛,情緒不好時是猛呵斥。這樣,孩子把寶貴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觀色上,先是驚嚇和糊塗,後來是揣摩和應付。孩子因得不到愛沒有安全感,會帶來情緒和精神上的不安、焦慮。
很多父母在孩子開始獨立的時候,他的那種情緒就開始壓迫孩子。比如説他希望孩子將來考大學、考研究生等。這個想法是對的,但這個想法,必須建立在中學、小學、幼兒園教育的基礎上,而最重要的是幼兒期。就讓他掃地、拖地、到處觸摸開始,有了這個認識世界的好開端,他自然就會發展到更高的認知狀態。
3. 父母必須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必須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明白人類的成長實際是精神的成長過程。這樣就會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為什麼抓東西,什麼東西都往嘴裏放;孩子為什麼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情等。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説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孩子無自尊可言,孩子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
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並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維護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神經財富?
4.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
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
比如,有的父母從不認為孩子的哭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會認為,那對消化有幫助。事實上孩子大量的自發行為都被成人制止了,長期延續下去,我們就發現很多孩子的成長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心智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通常在上幼兒出現很奇怪的現象,不會吃飯、上廁、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依靠別人來做。這個年齡是孩子最喜歡自己動手做事的年齡。動手發展的機會沒有了,對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長都會產生影響。
父母的代勞,是怕孩子給自己帶來麻煩。父母會感到太亂、太髒、太麻煩,即使孩子抗爭,他也不可能擁有這些權利。孩子自身的發展減少了,取代他的是別人的意志、主張、行為,這樣,孩子的注意力終於被引到了外面,偏離了自我,偏離了生命發展的軌道,開始過於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神態和暗示…失去了個性就失去了創造力。
5. 愛孩子的關鍵在於心理
之前一個家長來諮詢,説自己孩子上小學都一直非常聽話,剛上初一就出問題了,學會吸煙。其實,在小學之前媽媽就一直囑咐上學不準吸煙,媽媽時長提醒孩子,使孩子感到常壓抑有一天她的孩子終於吸煙了。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過分照料,不但對孩子無益,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這是愛孩子的關鍵所在。
但當父母愛孩子時,孩子就學會了愛一切。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好食糧。有愛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質。愛是提升生命最關鍵的契機。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如果你愛孩子,就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予了他們美好,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