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年人擁抱“數字圈”請多關照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沒有健康碼乘車遇阻、現金支付遭拒……隨着我國老齡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因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購物、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對老年羣體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響。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引發社會對於老年羣體遭遇“代際數字鴻溝”問題的高度關注。

“數字鴻溝”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指受教育背景、生活環境或者社會經濟地位不同導致不同羣體在信息接收或技術應用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代際數字鴻溝作為數字鴻溝的重要分支,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數字技術或者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遠遠快於老年人智能技術學習能力和速度,即我們所説的“文化滯後”,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着信息接收和數字使用能力巨大差異。

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教學、數字化出行、數字化支付、數字化辦公甚至是數字化就醫等等,數字化的觸角蔓延至生活的各個角落,數字化趨勢勢不可擋,因此,解決代際數字鴻溝的關鍵在於加快老年人進步的步伐,這需要政府、社區、家庭各方的努力。比如,通過設立專門的基金補貼,增強老年人智能手機的普及水平,簡化應用,設計出適合老年人特點和知識水平的數字化設備和應用,幫助老年人克服數字化設備應用恐懼,提高老年人數字應用學習和普及效率。同時,從家庭和社區入手,提高老年人羣智能運用水平,發揮家庭與社區代際信息反哺能力,增強家庭與社區不同年齡人羣之間智能應用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傳播。

當然可以看到的是,數字化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比如互聯網生活繳費、互聯網購物、互聯網理財、互聯網出行,互聯網事務服務大廳等等,這些數字化平台的應用幫助我們節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等,這也正是數字化的初衷,更好地服務生活。

從近幾年老年人智能手機普及率及使用率看,這種數字化趨勢也開始向高齡人羣滲透,不少老年人也開始擁抱“數字圈”,但是作為數字化“弱勢羣體”的現狀仍然沒有改變。高齡人羣進入“數字圈”除了面臨文化、教育等軟約束,還面臨着數字化設備、數字化資費等一系列硬約束,這種社會、家庭有意無意疊加的交流壁壘,是高齡人羣跳過數字鴻溝的一大重要障礙。

以數字化設備為例,數字化設備費用、SIM資費、服務諮詢、軟件使用都是依照社會大眾的收入水平、文化知識水平應運而生,而這些無疑給高齡人羣設下了無形的門檻。同時即使持有設備,設備連接件的銀行卡等支付工具,也會加劇高齡人羣“數字化盲人”的自卑心理和畏懼心理,頓挫了他們融入“數字圈”的積極性。

那麼,如何讓高齡人羣更好享受數字化便利,顯得非常的必要。比如首先設立老年人數字化設備及SIM卡專項服務櫃枱,減輕老年人數字化學習、設備維護、資費服務過程中的歧視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研發老年數字設備和應用,讓老年人感受到數字化過程中社會的誠意,是消除老年人數字融入恐懼,增加主動性的重要激勵。最後,政府、社區尤其是家庭,是數字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需要年輕人給予老年人在學習中更多的耐心,同時給予他們更多轉化過渡時間及參與數字化的鼓勵,避免“抨擊”性的數字化教學過程。

正如米德所説:無論年輕人的生活多麼的簡單和遙遠,升格社會沒有哪一個地方是長輩知道晚輩知道的一切。年輕人在數字化信息和應用的壓倒性優勢,打破了原有的傳統的代際關係,讓高齡人羣產生了不安、焦慮和不自信的情緒。作為數字化優勢一方,信息反哺,我們應該在與老年人羣數字成長過程中,給予老年人更多的耐心指導和成長時間,我想這是數字化時賦予“尊老愛幼”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