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善良沒有錯,但幫忙也要幫對人,善良也要有尺度。
善良是優點,但不能成為你的弱點,不要讓你的善良太廉價,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善良以待。
倘若你的善良留給了錯的人,就像農夫與蛇一樣,最後傷的是自己,甚至會反咬一口,善良不怕被好人辜負,就怕被壞人利用。
你的善良很貴,要留給人品好的人,而不是給貪得無厭的人。
在這世上,有些人值得你幫他,有些人卻不值得幫。再善良,這三種人也不要幫。
1
不懂感恩的人不幫。
俗話説,“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沒有人沒有受過別人的恩惠。
如果有,那一定是忘恩負義之人,傲慢而無恥,把別人的付出,都當成是對自己的虧欠。
莎士比亞曾經説過:忘恩負義者,就像你伸手把事物送進他的嘴裏,他卻想連你的手一起咬下。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我們自古就有投桃報李的佳話,但是總有人不知感恩,只想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並且認為別人的善意都是理所應當。
總有一些人,只想得到從不付出,佔盡他人便宜。
不懂感恩的人,你幫他,他認為理所當然,你讓他,他反而變本加厲,不會感激你的幫助,把恩情拋之腦後。一遍遍得寸進尺,不記人好,只記人過。
甚至還忘恩負義,不但不感激別人的幫助,還做一些過河拆橋,傷害你的事情。
恩將仇報的人,受着恩惠,不僅沒有絲毫的感激,反而幹着損人不利己的勾當。
一旦別人拒絕自己無止盡的無理要求,翻臉比翻書還快,過河拆橋,完全不念舊情。
你幫他,視為理所當然,你讓他,永遠得寸進尺,從不換位思考,只知道無休止地索取,從不顧念別人,就只顧全自己的利益,求人幫助把好話説盡,一旦飛黃騰達時,趾高氣昂,把別人的資助恩情拋之腦後。
求人的時候,要怎麼好聽就怎麼好聽的話。
別人求助的時候,自己盛氣凌人,高人一等,不屑一顧。
把別人給的人情,別人對自己的恩賜,通通拋之腦後,左耳進右耳出。
常言道:“升米恩,鬥米仇。”這種人,你對他再好,在他看來也是自己應得的。
這類人不光不懂感恩還沒有人品,更是沒有良知,心裏只有他自己。你幫助他,憐憫他,他卻只想利用你。
有不少人聽過《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故事雖短,可寓意不淺。
這類不懂感恩的人,着實可怕,沒人品,沒有良知,你幫助他,他只會考慮自己,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一味索取而不知感恩。
有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想找師父學習木工。
幾番斗轉之下,年輕人終拜魯班為師。三年學徒,讓年輕人學會了不少本領,做出的活也十分精緻。年輕人自覺能力高超,甚至連師父也不放在眼裏。
一次,魯班做出一個木頭人,這木頭人裏裝有機關,會自己拉鋸。
年輕人心想:師父都能做出來,沒道理自己不行啊!於是趁着師父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拆開木人,把每個零件都測量了一番,回家就依樣畫葫蘆,自己做了一個木頭人。
不解地是,木頭人裝好卻不會拉鋸,年輕人悶頭思索再三,也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請教師父。
師父聽完,笑着問他:“木頭人的每個部位你都測量過了嗎?”
“量了量了!而且很精確!”
師父又問他:“你量心了嗎?”
“我沒量心。”年輕人説。
師父説道:“因為你這孩子沒量(良)心!所以做的活不精,木頭人也就不能動了。”
年輕人聽完不但不覺得愧疚,反而還抱怨師父沒有告訴他。
幫他一場,到頭來還要怪你幫得不徹底、不盡心。
幫他十次,只要有一次不幫,就變成了仇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好心錯付自損傷。
不懂感恩的人,比蛇冷,比狼狠。
你永遠捂不熱一個不懂感恩之人的心。再多的付出,對他來説都是徒勞,因為他的眼裏,只有利益。
幫他,等於害了自己,反咬一口,算計你,無情無義,傷害你。
這樣的人,不能幫。
2
利慾薰心,唯利是圖的人不能幫。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奧維德説:為自己的利益而爭論,則人人都是雄辯家。世間太過複雜,每個人都有私心,都有一些自己想得到的利益。
然而,圖利可以,若是唯利是圖,就讓人看不起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逐利益,要適可而止;唯利是圖,就會陷入罪惡的深淵。在利益面前,小人會見利忘義,犧牲別人來換取自己的利益,而君子則是堅守自己的本心。
唯利是圖的人,可以因為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感受,不理會身邊人的處境,只顧及自己。
一個人若是唯利是圖,就可以當面一套背後一
套。
有一種人,什麼財都愛,甭管是不是自己的,都貪;甭管是不是應有的,都圖。
這樣的人,眼中只有金錢,不顧感情道義。
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主,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為了金錢,可以背信棄義,為了好處,可以恩將仇報。
唐代的宋之問詩寫得好,但人品不怎麼樣,他為了升官,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吹捧武則天。武則天有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宋之問奴顏婢膝,竭力巴結,甚至為張氏兄弟提尿壺,把文人的臉丟盡了。
後來太子李顯復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被貶到嶺南瀧州作參軍。他瞞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陽,躲在好友張仲之家裏。當時武則天雖然死了,但武氏殘餘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
一天,張仲之在家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無意中聽到了,立刻指使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有功,不僅私自逃回洛陽一事不再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
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對名利有強烈的佔有慾,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朋友和親人的利益。因為在這種人眼裏,永遠自己的利益最重要。
有一些唯利是圖之人,當一切利益既得之後,他們根本不會再管你,你直接被忘得一乾二淨。因為你不過是他手中的一顆棋子,一件工具罷了。
對於那種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永遠不值得幫,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把你出賣。
唯利是圖,圖了自己的利益,卻失了做人基本的道德良心。
在唯利是圖的人眼中,只有利益,沒有他人,在他們看來,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明碼標價的。
既然有價格,自然就可以出賣,對他們而言,利益大於一切。
在日常生活喜歡斤斤計較,對得失看得很重,處處都是利益算計。
唯利是圖的人,眼裏只有利益,總想從別人身上榨取利益。
對他們來説,朋友只不過是種謀利的工具。
用得着你的時候,對你百般諂媚;用不着你的時候,把你踢到一邊。
幫這種人,只會佔用你的時間,浪費你的力,踐踏你的真心。
遇見唯利是圖的人,不僅不能幫他們,還要儘早遠離,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唯利是圖的人身上。
3
不守信用的人不幫。
不守信用的人,不會把許下的承諾當一回事兒認真對待。遇到糟糕的事,比誰都跑得快;恰逢負責的情況,推脱得一乾二淨;借錢時信誓旦旦,還錢時人毛都沒有。
他們喜歡耍點小聰明玩點小詭計,真正遇到大事根本挑不起大梁。
守信的人,就算清貧,也不會招搖撞騙;就算困苦,也不會言而無信。借錢,總是如期歸還;掙錢,總是踏實肯幹。
一個守信的人,答應別人的事,總是盡力辦到;
承諾別人的話,總是努力實現。
有誠信的人,會把對別人的承諾放在心中,不辜負別人的信任,不辜負自己的諾言。
海涅説:“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原諒一個人是容易的,但再次信任,就沒那麼容易。信任如水,最怕忽然之間變渾濁,信任如鏡,一旦碎了,難再修復。
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説話不算數的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
誰都願意去信賴一個守信的人,相反一個失信的人,是絕對不會被信任的。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一個失信的人,他説的話哪一句是真的,哪一句是假的。
人無誠信,寸步難行,在生活中,不守信用的人,往往難以取得成功;人無信則不立,人無品則無用,人若誠信,自然會有人與你交心;人若失信,誰都會對你死心。
《郁離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在過河時船沉了。不習水性的他,連忙抓住一根大麻桿高聲呼救。
有個漁夫聞聲而來,商人大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便打算離開。
漁夫責怪他言而無信,出爾反爾。
商人卻理直氣壯地説:“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
不料的是,後來那商人又一次原地翻船。
有人來救時,那個漁夫説:“他就是上回那個説話不算數的人!”於是便沒人再願意救,商人溺死河中。
明明説好的事又臨時變卦,明明確定的話又臨時改口,只會打亂別人的計劃,辜負別人的心意。
信譽就像是一杯水,一旦沾染上顏色,就再也無法變得清澈;信任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旦破碎,就很難再粘合;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
人若沒誠信,人品一定不端正,可以為了錢,傷害朋友,可以為了利,算計兄弟,可以把尊嚴和骨氣拋棄。
這種人,你幫他,到頭來吃虧必然是你自己。
忙有能幫者,有不能幫者。能幫者,當仁不讓;不能幫者,不可幫。
善意,要留給那些值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