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2月25日訊(駐京記者柯立)國務院批覆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辦公室原副主任範恆山昨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十分看好以長江中游城市羣為代表的中部地區,認為這將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地區,內需增長極具潛力,在新時期國家雙循環戰略中舉足輕重。
範恆山。圖源新華社
湘鄂贛三省要像一個行政區一樣來規劃建設
範恆山介紹,2006年國家做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16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新的台階。“應該看到,中部地區發展還很不平衡,整體上仍與先進地區存在差距”,範恆山説: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全面崛起面對着新的要求和挑戰。
長江中游城市羣如何在“十四五”時期跨越式發展?範恆山建議,湘鄂贛三省要一體化發展,像一個行政區一樣來規劃、建設,重點在四個方面:
一是“鐵公機”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合作聯動,區域協同、交通先行,要消除斷頭路、瓶頸路。
二是高標準建設市場體系,三省同步一體,打破地區封鎖、行政分割,實現資源要素自由流動,自主配置,平等保護各類各方投資者、經營者的利益,消除各種形式的壟斷,實現公平競爭,全方位地建立信用體系。
三是按照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要求,生態環保一體化發展。建立水土氣環境持續優化或嚴格監督的聯動機制,不能把污水從上游往下游排,不能從一個地區往另一個地區流。
四是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共享體系,把文化、教育、衞生、醫療、社保、就業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服務放在重要位置,這是湘鄂贛一體化的標誌所在、根本成果所在。
此外,範恆山建議,長江中游城市羣應借鑑長三角、粵港澳成熟經驗,建立權威的領導協調機制,推進一體化法律法規或“類法規”體系建設,促進幹部定向交流、互派任職,讓三省協同發展邁向新高度。
化解產業的同質競爭與重複建設
區域的競爭力,主要來自產業的競爭力。範恆山説: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現代化程度明顯提升,但仍需進一步調整創新。
作為演進方向,他建議中部地區仍以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製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重點和抓手,拓展產業門類,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具體路徑上,並非不論區別的以“高”“新”為標準,搞“一律化”和“一刀切”,應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圍繞“聯動”“適宜”兩個關鍵詞做文章,化解產業的同質競爭與重複建設。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抓緊謀劃、統籌佈局。行政板塊利益約束和爭搶心理,容易導致各自為戰、相互掣肘。長江中游城市羣應協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約束力的頂層設計,形成相關產業與空間的適宜匹配,建立積極的資源要素協同機制。在多地佈局的產業,可以“一園多區”“一園共享”等機制協同發展。
有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涉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的克服,涉及重大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單靠一個地區的力量很難做好。應建立分工協作機制,推動各地區資源要素的積極聚合和有機整合,在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和補鏈強鏈延鏈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加快推進資源產業、傳統產業比重過高地區創新發展。深入推進地區間產業轉移與承接,以空間調整帶動品質提升;依託共性技術平台和數字經濟載體加快轉型融創,推動智能化精細化綠色化發展。
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
範恆山説:城市特別是國家中心城市是優質資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具有強大的輻射能級;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功能區,既是國家戰略的承接載體,又是先行先試的探索基地。兩者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着支撐、引領、示範作用。
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同時擁有東湖高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要在構建公正開放規範的市場體制、全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動方面做出示範,在推動創新發展、構建高能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方面做出示範,在實施品牌引領、促進高質量供給方面做出示範。
“高質量發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創造又推動高質量發展”,範恆山建議:以品牌培育、創建、提升為抓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創意設計、生產模式、產業組織方式等的創新,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的供給,形成品牌提升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循環,有效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此外,還要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協同聯動、加快數字化發展。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誰走在前面,誰就佔據了發展的主動。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跨越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全面變革。
【編輯:汪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