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 播放00:00/00:00正在直播00:00 進入全屏畫中畫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青
“人是會猶豫的。但是最終我想通的就是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僥倖的心理了,你就得全面地、徹底地、乾淨地交代問題,越快越好。”1月17日晚8點,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後》披露了中國科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陳剛,面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高壓態勢,從自我麻痹、彷徨猶豫、到試探問路、主動投案再到徹底反省反思的過程,充分顯示了紀檢監察機關創造性運用“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在正風肅紀反腐中煥發出的強大正能量。
“教育和挽救,才是我們審查調查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為什麼做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錯誤的方向,鼓勵他能夠反省自身的人生經歷。”辦案人員在談到陳剛接受審查調查後的變化時説。
“我由一開始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到逐步認識、深化認識,我確實感到自己錯了。”遼寧省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劉國強被留置後也經歷了從表態會坦白全部問題,但實際上避重就輕、試圖矇混過關,到最後認罪悔過的過程。
在很多貪腐案例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僥倖心理”,但實際上,所謂僥倖心理大多是在反覆權衡利害之後的理性選擇。而假投案真對抗、串供翻供、“擠牙膏”式的交待問題等等自做聰明的把戲都是徒勞的,終將被戳穿、害人害己。
面對黨紀國法,面對組織教育挽救的良苦用心,根本的還在於要對黨忠誠老實,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把自己徹底交給組織來解決問題。既要毫無保留講清問題,積極配合組織審查調查,主動挽回損失,更要深刻反思反省,從政治上思想上認清危害、深挖根源,方能重回正道。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