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關於《浮生六記》的評論,總會有不少人留言説沈復夫婦的“壞話”,指責他們軟弱無能的不在少數。
只是,如果用我們今天的社會和眼光去衡量古代的社會和人,本身就不客觀啊。
沈復夫婦一生顛沛流離,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生存能力,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辨別是非,而是他們思想、行動與時代格格不入,太過於超前,所以註定不會有好結局。
這種情況在很多具有“超前性”的人身上都有體現,他們通常都是貧困潦倒,甚至貧困至死的。而越是“超前”的人,這種情況往往越嚴重。
比如,我們都熟知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不管後來的專家學者們如何把紅樓吹上天,也不得不承認當初寫作的曹雪芹是真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受凍捱餓、賣畫為生、靠朋友救濟,那都是家常便飯。
是他沒有生存能力嗎?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嗎?
其實也不是,只是他不願意按照所處時代的規則行事,不願意討好身邊那些達官貴人而已。
西方不少畫家也有這種情況,比如米勒,比如梵高,他們的風格、技法超出了所處時代的繪畫水平以及欣賞水平,所以註定不受歡迎。
要麼順應世俗,要麼遺世獨立。既要叫好,又要叫座,不是沒有,而是太難,你不能因為一個人完成不了艱難的任務,就説他沒有能力。
回過頭來看,沈復夫婦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一、不願媚俗的清高文人
在《浮生六記》裏,不管是芸孃的手工活也好,還是沈復對盆景、書畫的鑑賞也罷,都是屬於清新脱俗的類型,可見沈復夫婦倆的生活品味、審美情趣都是比較高的,
沈復自己在書中也説,“自己的為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着別人……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這就註定了他們不是媚俗的人,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文章、詩詞,字畫,也就不可能是非常大眾化的作品,所以當沈復賣字畫為生的時候,猜也猜得到生意不可能多好。
比如,他若願意寫些小黃文,而不是浮生六記這種小品文,估計生活會好過得多,但那種作品也不可能流傳下來,更不可能成為經典。這是他對自身追求的取捨。
歷史上關於沈復的記載幾乎是沒有的,光靠這部《浮生六記》了。他是一個文人氣息頗重的人,比較清高。這樣性格的人去做幕僚,不懂得鑽營人心,不懂得阿諛奉承,不懂得溜鬚拍馬,可想而知也不會有什麼大前途。
再看芸娘,她的生存能力毋庸置疑。因為在婚前,她就靠刺繡掙錢養活了一家人,還供弟弟讀了書,那為什麼後來卻沒辦法維持生計呢?
因為她嫁為人婦之後,困於封建大家庭三綱五常的約束,不可能再像婚前那樣光明正大掙錢,頂多偷偷變賣一些首飾或做些手工來貼補家用,或是想方設法節省開支。
比如,因沈復喜愛與朋友喝酒,她就特意置備了一個小巧的梅花狀的食盒,在控制分量的同時能多放幾種小菜,不會浪費。又比如,沈復穿的帽子衣服等都是芸孃親手做的,她專門挑選顏色暗淡的布料,讓衣服更耐舊,衣服破了的時候,她也能巧妙地進行縫補,讓即使身穿舊衣服的沈復看起來還是乾淨整潔的。
我們現在看他們,好像活得很貧困,很可憐,但是芸娘説,她願意過郎君畫畫,妾身刺繡的日子,儘管只能穿布衣、吃粗茶淡飯,但卻是她最嚮往的快樂人生。
其實,我們現在不也常有人説,世間最美好的事情是與最愛的人過一蔬一飯、一茶一飲的平淡生活嗎?比起現在被詬病的拜金女,芸娘又怎麼能算得上渣呢?
二、封建社會的反叛者
從《浮生六記》可以知道,沈復的弟弟和弟媳都是很有心機的人,借錢的時候讓他和芸娘做擔保人,債主來催債時卻裝傻不認賬,不但陷兄長於不義,還讓長輩對芸娘有了很深的偏見,沈復的父親還一度讓沈復把芸娘趕出家門。
這種事情放在現在,絕對能上社會版頭條,但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封建大家族裏,卻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兄弟離心、妯娌相爭,一大家人爭名奪利,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不少見。
再者,芸娘平時不愛金銀首飾,只愛收集一些破舊的書籍字畫,還主動把自己的珠花拿出來送給親弟媳作嫁妝,而沈復則對自己的妻子這些舉動尤為喜愛,説明沈復和芸娘都不是貪財的人。
芸娘有過好幾次被公公、婆婆誤解的經歷,每次沈復想幫她去申辯,都被她阻止了。她表面上的理由是一旦申辯可能會讓公婆更加憤怒,但真正的原因是她不願因此拖累丈夫。再加上芸娘娘家沒權沒勢,本身也不是潑辣的人,又識大體,遇到這種事情,只會忍氣吞聲。
所以,他們不是不明真相,更不是不能辨別是非,而是不願相爭,在那樣的大家庭裏,這股清流般的存在註定了他們只能是弱勢羣體,家財肯定是掙不到的了,甚至還要吃大虧。這是導致他們搬離大家庭、顛沛流離的最大原因。
面對潦倒的生活,他們想了很多解決和應對的方法,賣字畫、做手工、求朋友、求親戚、借高利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你能力再大,也不可能跳出封建統治這個框框去。
非要説是誰的錯,只能説是時代的錯,是社會的錯。
三、舊時代的思想前衞者
芸娘自幼聰明,認字和作詩均是無師自通,在當時大部分女子只懂待在家裏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情況下,芸娘卻能陪丈夫一邊賞月喝酒、一邊吟詩作對,平時一起研習書卷、談論古史、賞花栽樹,甚至還能男扮女裝跟沈復一起去看燈會。兩人平時一見面就要牽手,坐也總是挨着,基本上就是無所顧忌地秀恩愛。
這種三觀高度相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夫妻關係,別説古代,就是當代也並不多見。
沈復在《浮生六記》還寫道,自己對芸娘説説來世再做夫妻時,他願做女子,芸做男子。這些都體現了沈復不同於清朝迂腐文人的前衞思想。
但是放在當時的社會認知下,只能説他倆的言行太超前了。可想而知,芸娘和沈復這種做派,放在封建大家庭的家長們眼裏是有多麼的辣眼睛!他們的婚姻完全不同於中國封建社會推崇的“三從四德”或“男尊女卑”的婚姻,更接近我們現在追求的相互尊重的親密關係。
有一點是要必須贊沈復的,在他的父母都不喜歡芸娘,甚至讓他休妻的時候,他沒有為了保住自己的温飽和家庭地位而拋棄芸娘,反而是帶着芸娘離家出走,沒有聽父母的話,就憑這一點,就不能説沈復是渣男,更不能説他不辨是非。
至於芸娘要給沈復納妾一事,沈復只當作趣事來寫,他本人並沒想要納妾,芸娘也是作為封建時代成長起來的女性,才會把納妾看作很平常的事。
另外關於沈復嫖妓的事情,在我們這個禁止黃賭毒的時代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放在清朝,文人與娼妓,本身就是附庸風雅的行為,歷代很多文人騷客都有這個“陋習”。沈復雖然思想超前,甚至已經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他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就是現代人的思想,身上免不了會烙上舊時代的印記,即使這個印記很難看。更何況,沈復在書中描寫妓女的時候,也帶入了許多對妻子的懷念之情,所以也不能用這種行為來判定他就是渣男。
更別説,在離家的貧困日子裏,沈復與芸娘並沒有變成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反面典型,感情反而歷久彌堅。單憑這一點,沈復夫婦也不應該被責難。
俗話説,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話沒有應驗在沈復和陳芸的身上,他們從始至終都理解對方、信任對方、深愛對方。陳芸始終全心全意地為丈夫着想,即使身患重病也努力把生活過得生趣盎然,沈復也真心疼愛妻子,苦中也能作樂,再難的時刻也沒有放棄糟糠之妻。
儘管因為貧困,沈復夫妻對子女的照顧無法周全,但這樣的恩愛夫妻是稀少的,即使放在當下,也是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我們不能一面倡導愛情至上的美好婚姻,一面卻責怪沈復和芸娘愛得太忘我和自私。
《浮生六記》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恰如沈復和陳芸的愛情,單純率真、不拘格套,從頭至尾,都沒有運用誇張或煽情的筆法,也沒有堆砌華美的辭藻既有無憂無慮,只有樸實自然、耐人尋味。
如果你只是用今人的眼光去評論他們是不是渣男渣女,那你就無法欣賞這部作品的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