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台大學者憂台灣高教前景:只喊“愛台灣”,不可能把教育做好
作者 楊程晨 朱賀
“民進黨這些年來在社會營造的風氣就是,看立場,不看專業和倫理,這是台灣學術界的大問題,或者説是根本問題。”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原主任、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台灣大學近日選出第13任校長人選,該校工學院院長陳文章將於明年初接替現校長管中閔。作為台灣最高學府,台大近年可謂飽受爭議,從上一次校長遴選風波到今年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政治干預高等教育的事件屢見不鮮。
台大此次校長遴選,候選人需接受學生組織質詢並就兩岸議題進行政治表態。“學校本應領先社會輿論,現在卻是社會領導校園。人們從前講,戴斗笠的不如戴方帽的,現在都反過來了。”徐教授認為,政治立場先行,只會喊“愛台灣”的口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他坦言,在這樣的氛圍下,台大能選出陳文章、管中閔等學者擔任校長,“是不容易的”。
擺在台大新校長面前的困境與挑戰不少,包括徐泓在內一眾學者對台灣高等教育的前景不無擔憂。徐泓告訴記者,當初民進黨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把管中閔案搞得難看,“我並不意外”。政治力介入校園、干預學術在台灣由來已久。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台灣各公立大學開始選舉校長和系主任。他觀察,妥協之下的“好好先生”往往才是勝選者,而有主見、有本事的學術領導人卻難以被各方接受。
徐泓曾在1996年借調至位於南投的暨南國際大學工作。他回憶,“當時我任教務長,也是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主持人,請到在靜宜大學因政治原因被人舉報的李家同教授來作校長。”1999年,在李校長任職僅三個月後,台灣發生震驚世界的“9·21”地震,位於震源附近的暨大校園遭遇毀滅性打擊。校領導遂商議將暨大暫時“北遷”,借讀台灣大學以待校園修復。李家同當時承受巨大輿論壓力,被認為大學離開所在地是“逃跑行為”,被迫辭去校長一職。徐泓後來瞭解到,當地各方勢力對於新校長的人選早有屬意,所謂“本省人”身份等政治因素是重要的權衡指標。
自民進黨執政以來,政治力干涉校園的事件愈發嚴重。今年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抄襲案,因不符學術倫理而觸怒公眾。在徐泓看來,事件發生地台大“國發所”,過去有着濃厚的中國國民黨背景,近些年隨着政黨輪替轉態明顯。校園並非清幽之地。民進黨上台以來,在校園內“不轉舵”順應綠營政治意見,可能就拿不到好資源。某些大學曾專精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系所,如今甚至找不出一位該領域的專任教授,卻充斥着民進黨偏好的所謂“台灣史”研究。
“我退休後在一所私立大學工作,遇到一位很不錯的學者。因為反對民進黨,他評教授職稱的代表作論文被不同評委打出天壤之別的分數,因為判定標準是按照學者政治立場來區分。”他説,民進黨這些年來營造不良的風氣,台灣社會的價值標準被破壞。
退休多年,徐教授仍高度關注台灣高教發展。談及現狀,他不無可惜。他説,台灣的好大學多為公立,有關部門的支持尤顯重要。但“去精英化”的導向導致資源平均化,這是致使好大學難留頂尖教師的原因之一。
退休後,徐泓曾分別在大陸的南開大學和廈門大學工作多年,親眼見證“大陸的情況越來越好”。對於年輕的台灣博士畢業生們,徐泓認為,大陸高校的良好待遇,吸引力是巨大的。他的學生也分佈在大陸各地。
而對於年長的學者,大陸同樣充滿吸引力。“作為老師,待遇只是一方面,教到好學生的成就感來得更大。”他表示,“我喜歡去大陸教書”,大陸學生肯用功、思維有靈性。兩岸的高教各有所長、也有共通的問題,學術評價體系的多元是兩邊都應積極探索的道路。高教發展除了資源的投放,還應給予老師更大發揮空間。“我能看到大陸在這些方面作出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