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三首民歌裏的簰洲灣之變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夏日傍晚,長江邊的簰洲灣熱鬧起來。“美麗的簰洲,我深愛的家鄉,簰洲的水也甜,簰洲的魚圓香……”歡快的民歌旋律中,村民們結伴跳起廣場舞。民歌的作者是簰洲灣鎮中堡村村民金玉明,過去25年來,他為簰洲灣寫下三首歌,記錄下家鄉的變遷,唱出了鄉親的美好追求與願景。

  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鎮中堡村村民金玉明為簰洲灣寫下的三首歌,當地村民習慣將“簰洲”寫作“牌洲”。新華社記者熊翔鶴 攝

  萬里長江奔湧向東,流至位於湖北省嘉魚縣北部的簰洲灣鎮,江水環洲向西,形成“獨此西流三十里”的特殊景觀。元末以來,長江商船、竹簰、木筏等都停靠於此,各地放簰客紛至沓來,故得名“簰洲”。商埠繁華的簰洲灣,一度有“小漢口”之稱。

  走進簰洲灣鎮中堡村,體現洪水肆虐的大幅牆繪、停在當年8月1日晚8點潰堤的時鐘,將人們的思緒一下帶回到1998年特大洪災現場。當年8月1日晚,長江簰洲灣堤段民垸潰口,當地一片澤國。“水都漫到我家二樓窗口,還好大夥提前轉移,糧食和豬牛都衝沒了。”家住村口的金玉明回憶説。

  1998年夏季,34歲的金玉明在長江大堤上搶險救災一個多月。白天扛沙包送物資,晚上巡堤排查管湧,軍民攜手抗洪的壯闊場景,讓年少就喜愛唱歌的他,決定寫首歌來記錄這段抗洪經歷。

  “身上揹着泥啊,肩上扛着沙,誓死保衞簰洲灣,保衞我們的家……風還在吹,雨也在下,簰洲灣的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撫平悲痛,金玉明嘗試着寫下這首《簰洲灣是永遠的家》。他回憶説,寫下這首歌,就是希望大家能記得洪水中的簰洲灣,“更好地弘揚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

  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鎮中堡村裏的1998年抗洪場景牆繪。新華社記者熊翔鶴 攝

  簰洲灣三面環江,土質肥沃。洪水退卻後,當地羣眾鼓足幹勁,恢復生產。金玉明一家先後流轉60畝地種植玉米和棉花,最忙時甚至整夜守在田間。上半年種地,下半年打工,他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2007年,金玉明決定再寫首歌,介紹重建家園的簰洲灣。經過一個月的創作和修改,一首《我愛簰洲灣,我愛西流河》填詞成曲。“簰洲灣的妹妹,簰洲的小夥,建設簰洲灣你們付出了很多,為了簰洲的明天,你們四處在奔波,悠揚的嗚嘟(當地一種樂器)奏響簰洲小康新生活。”簡樸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唱出簰洲灣羣眾依靠勤勞雙手,過上小康生活的景象。

  昔日洪水肆虐地,眼下和美新鄉村。行走在簰洲灣,清風微蕩,一幅水清岸綠、環境整潔的鄉村新貌徐徐展開。發揮毗鄰武漢的區位優勢,簰洲灣近年來着重打造“菜籃子”“米袋子”基地,通過機械化、規模化帶動農業升級、農民增收。

  圖為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鎮王家巷村景觀。新華社發 (張鷺 攝)

  在大型農機幫助下,農作靠人拉牛耕已成歷史,加上三峽大壩調蓄,長江堤壩加固,灌溉溝渠完善,當地農户再也不擔心洪災水患,勞作更輕鬆,收入也更高了。簰洲灣鎮黨委書記房金文介紹,鄉村振興引領當地糧食、蔬菜等產業發展,當地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10年的2214元,增長到去年接近2萬元。

  如今,金玉明種上了按個賣的甜玉米、快種快收的速生菜,70多畝地每年收入約30萬元。他也有更多閒暇時間,參加當地舉辦的“美麗鄉村文藝匯演”等文化活動,成為一名抖音“鄉土網紅”。

  受網友啓發,金玉明2021年寫出第三首歌《簰洲我深愛的家鄉》。“清晨的陽光,照進了村莊,林中的小鳥,快樂在歌唱,高樓坐落在道路兩旁,樹下的花草散發着芳香……”生態美好、生活幸福,流淌在每一句歌詞中。金玉明説:“第三首歌主要想讓更多人認識簰洲灣,瞭解這兒不僅經歷過洪水,也代表着幸福美好。”

  距金玉明家8公里處的長江畔,一座連接簰洲灣和武漢漢南區的長江大橋正在建設。中建三局簰洲灣長江大橋項目經理石衞兵介紹,大橋已完成規劃設計,預計2027年完工,屆時簰洲灣的優質農產品能更便捷地銷往武漢市場,簰洲人也能融入武漢都市圈“一小時通勤圈”。

  空閒時,金玉明喜歡在江邊散步,憧憬長江大橋建成後給家鄉帶來的變化。“一橋飛架,天塹通途。”金玉明説,交通便利後,簰洲灣不僅是“糧食基地”,也將成為“旅遊勝地”,“等大橋建成後,我會再寫一首歌,唱出簰洲灣的新生活”。(記者李勁峯、熊翔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