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往往是最直接也最不會隱藏心思的,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反映最直接,其實不要説孩子,就連大人有的時候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氣。
以家長的智慧閲歷和學識,尚且都不能掌控情緒何況一個小孩子呢?情緒衝突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常有的現象,孩子其實並非不知道發脾氣不好,但是他們有的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就像早晨上學,理性告訴孩子要馬上起牀不能耽誤學習,但是感性卻讓孩子還想再賴牀一會。多數情況下孩子會選擇多睡一會,真正成就人行為的大多數都是感性的部分。
而在各種選擇當中,情緒其實佔了主導地位,懊惱,自責,慚愧,就會出現,家長應該教育孩子的是當這些情緒出現之後,如何處理。
現代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情緒是一種能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能量控制住,一味的宣泄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但是不發泄自己悶着就有可能傷害到自己。內心衝突越大對自己的健康傷害也就越大。
當情緒能量來了的時候,要學會與他們相處,不論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都要好好的接受這種能量。不喜歡的能量就像風,一陣一陣的吹過來,不接受的態度就像一堵牆,當風不停的吹時,心裏肯定會覺得很堵很難受,因為要和風抗衡。
如果長時間和不喜歡的情緒抗衡,其實自己的內心也會覺得很焦慮,但是如果能夠接受風吹過來的話,很快這一陣風就會過去,一切又會回到平靜的時候。
當孩子受到限制的時候他可能會產生怨恨和逆反的心理,從而導致暴躁和好鬥的情緒出現,孩子控制不住脾氣的根源在於無法掌握主動權,家長控制慾越強孩子可能情緒焦慮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無助感與過度的控制相結合的時候,很容易將孩子壓垮,在某些情況下,家長的經驗可以對孩子的生活有好的影響,但是過度的控制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壓力。
想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氣,家長首先要不能亂髮脾氣,在孩子的情商教育過程中,家長肯定會教導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有的時候比孩子還着急,對於孩子來説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耐心耗盡的時候,火氣上來了怎麼也控制不住,相比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事或者是即將要做一些家長認為會傷害到孩子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吼大叫一通,自然是在所難免。
偶爾發脾氣是一種教育手段,讓孩子能夠知錯就改,但是卻不能隨便亂髮脾氣,因為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從而影響孩子情商的發展。
那些經常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家長,相比温和的家長,他們的小孩往往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表現的更加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在學校的表現也更差。
憤怒會毀壞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如果到了情緒即將要爆發的那一刻,怎樣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呢?這些方法適用於家長:
1. 心理默數十個數
當情緒來勢洶洶的時候,自己可以在心裏默數十個數再做出反應,不管是行為還是語言,都先暫緩一下。在發火之前先做深呼吸,在默數的同時憤怒也會慢慢緩和下來,如果十個數不行那就二十個。將憤怒轉到集中注意力,認真數數上來。
2. 給自己半小時冷靜時間
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規矩,在即將發火之際,不管自己有多憤怒,都不要馬上發作。先給自己半個小時的冷靜時間。一切等到半小時以後再説,在這期間可以先去別的空間冷靜一下,也可以找點別的事情去做。
通常來説半小時足夠把大部分的火氣都降下來了,再生氣的人也會變得理性起來,這個時候再和家人進行交流,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寫一個提醒自己的紙條
準備一張紙條,在上面寫下改變自己壞脾氣的願望,或者是一兩句有提醒作用的話語,當想要發火的時候,就把紙條拿出來看一看。並給自己鼓勵,只要堅持下去,壞脾氣必定會有所改善。
幫助孩子控制壞脾氣也有幾點建議: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表達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理解,這樣就會有助於讓孩子恢復平靜。如果家長在孩子發火的時候自己也控制不了脾氣對孩子大喊大叫,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情緒的管理和控制同樣需要練習,家長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類型,如果孩子是因為敏感而導致對外界或他人反應過於激烈,就可以讓孩子試着換位思考,相同的情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自己那麼敏感,但是對方可以一笑而過,敏感的孩子需要的是外向朋友的帶動,在孩子心情沮喪或者不開心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出門親近自然,即使不能出門也可以建議孩子站到窗前瞭望遠方,看看樓下的青草樹木。這樣對於情緒也有很好的安撫作用。
運動也能讓孩子情緒得到改善,家長多和孩子做遊戲能讓他們變得更加開朗,不會為了一件小事斤斤計較。孩子都是喜歡玩的,在玩中不僅能夠收穫快樂還能收穫健康。父母要鼓勵孩子多運動,鍛鍊意志增強自信,保持愉快的心情。
可以給通過故事來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有的時候一個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比家長的説教要有效得多,讓孩子通過故事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脾氣上來之後需要時間和空間來進行發泄,父母不要強行阻止孩子發泄,否則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難受,甚至會和父母進行對抗,要告訴孩子可以生氣但是不要傷害自己和別人。可以站在孩子的附近,但是沒有必要干預他,只要在一旁守護就夠了。只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加以適當的引導,相信孩子會自己慢慢找回對情緒的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