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提倡“就地過年”,也要想法讓員工過好年 | 新京報快評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綜合

一定程度上,因為防疫而“意外”出現的留人倡議,也為一些城市和企業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外來務工者的機會。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新京報網。

文|重舟

“非必要不離,非必要不返”。據媒體報道,近期,全國多個省區市先後提出了“就地過年”的倡議,一些企業也向員工拋出了“橄欖枝”。近日有網友爆料,某工廠老闆發話給過年不回家的工人發三倍工資,老闆還承諾二月份工資當月結清。這引發熱議。

因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從國務院相關部門到地方各級政府,近段時間都發出了就地過節的倡議。

但要真正讓倡議起到實效,讓暫時犧牲回家團聚的職工也能夠過一個安心、舒適的年,還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激勵和配套安排。就目前來看,已經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行動起來,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信號。

比如,有的企業承諾為員工提供年夜飯和紅包福利,有地方則為留下過年的務工者提供消費券、景區減免票價等等做法,都是在政府倡議之外,以“看得見”的誠意來留人。

而從部分企業主動提出發3倍工資,並且設立重大獎金激勵來看,倡議就地過年,不僅僅是防控需要,相當一部分企業也的確有着自己的需求。像有的企業因為海外訂單增多,歲末年初反倒是生產旺季,這個時候的防疫留人正好呼應了企業的用工需求。

此外,更多的職工留下過節,也可讓節後的復工復產多些確定的保障,對地方經濟和生產恢復,也是非常現實的利好。

因此,倡議就地過年,並做好留下來的職工的生活安排,完全不應該被當作負擔來對待。

一者,善待外來務工者,本是一座城市包容性、文明程度的體現;二來,讓他們就地過年,本質上是留住一座城市的建設者,對於相當一部分企業而言,則是留住勞動者。在這個問題上,城市和企業都要算“長遠賬”。

具體來看,留人舉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如此前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佈的相關規定所明確的,要為春節期間加班的職工依法支付加班工資和調休。這一點,作為留下來的職工的基本權利,必須首先無條件保障。

第二個層面,則考驗的是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增量”服務。如合肥、成都等地明確,鼓勵各類用人單位採取錯峯放假、增發節日工作津貼等方式,引導員工就地過年;蘇州相城區更是規定,對在春節期間安排外地員工就地過年的,按每人500元標準給予企業補貼,並給予企業房租減免補貼;還有的地方要求,優先解決春運期間未返鄉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入園問題……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新京報網。

諸如此類的花式留人,不僅僅只是對個人進行獎勵,而且還進一步激勵企業留人,不僅是着眼於暫時性的留人,而且還着力解決外來務工者在城市紮根的其他後顧之憂。這既體現了留人的誠意,也展示出政策的人性化温度和周全度,可謂多多益善。

一定程度上,因為防疫而“意外”出現的留人倡議,也為一些城市和企業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外來務工者的機會,讓它們更加意識到,不能只在“用工荒”時才想起勞動者。

當然,回還是留,以及怎麼留,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和企業,都會有不同的考量。在這方面,要尊重個人的意願,也要兼顧各地和企業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刀切,也不宜照搬照抄。

應尊崇的一個原則應該是,個人、企業、政府都做好自己該做的、能做的。比如,不管是回家還是留下,每個人都應該配合好防疫要求,而對於留下的人,企業和政府,也應該努力讓他們“過好年”。

其實,面對病毒這個共同的敵人,本就應該少一點本地人、外地人之分,多一些人性化的善意和平等對待,才能讓我們更快地戰勝病毒。當務之急,就是讓每個人——無論在哪裏,都能安心、安全地過一個祥和的年。

這個目標,值得所有人努力。

□重舟(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施可兒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