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三省十九大代表這樣説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東北變了麼?
帶着這個問題,央廣記者走進東北三省各自的十九大代表團。過去“一汽一感冒,就要跟着打噴嚏”的長春,已經走出了經濟總量一半以上依賴一家車企的局面,先進裝備製造、光電信息等增長突出。而將視線擴大到汽車製造業扎堆的吉林全省,變化也同樣發生着。
現在東北早已不是“一家車企獨大”
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吉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高廣濱:“報告當中提出的要假設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這三大體系就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人代會吉林代表團參加討論的時候提出的。而且對吉林提出,要爭當現代農業的排頭兵,指明瞭方向。現代農業出現了很多亮點。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全省規模已經超過了汽車產業,而且潛力非常巨大。原來汽車業是一家獨大。”
和吉林一樣,上世紀中葉,東北三省都以其豐富的資源稟賦,成為了新中國工業的搖籃。這是東北地區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也造就了這裏產業結構單一的現實。
外部性週期性因素的影響下的資源和原材料價格低迷,遇上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傳統產業的市場需求發生深刻變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動能轉化迫在眉睫。如果説發展現代農業是傳統產業的升級,利用東北地區優質的自然環境發展第三產業,則是新興業態在老工業基地扎的根。
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陸昊表示:“旅遊、養老、健康、體育文化產業的總需求增長。黑龍江靠自己22萬平方公里森林的積累,5萬平方公里濕地的寶貴積累,在融合發展方面,可以為全國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我就説一個數,省外銀行卡到黑龍江的消費,2015年增長了50%,2016年增長了40%。今年1-9月份又增長了50%。國慶黃金週增長82%。所以這個方面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依託於工業製造的深厚積累,東北三省近年來在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領域發力,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產業的調整是看的見摸得着的,但要説徹底消除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體制弊病,不從思想根源上進行轉變,就很難達成。過去,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差,民營經濟疲弱,甚至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説法。
不過,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易煉紅表示,今年以來,瀋陽市投資過億元的項目總投資就已經達到8011億元。得益於900多項改善營商環境的相關舉措:
“瀋陽的振興發展突破點在哪裏?營商環境。沒有好的營商環境,項目進不來,產業發展不了,人才也留不下。所以我們着力推進這種既親近又清純的政商關係的構建,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面對標國際標準。讓企業家感受到在瀋陽他們有足夠的陽光,有充足的雨露,有適宜的土壤。企業家的精神能夠在這裏充分的釋放,企業家的創新力在瀋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經濟要發展,產業要轉型,需要人才;經濟發展了、結構優化了,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因此持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是東北三省不約而同都強調的工作重點。
例如,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國中這樣表示:“我們是始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家都知道吉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又是個老工業基地,財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過去五年當中,我們用在民生上的財力支出,每年都保持在80%左右,五年下來一共投入資金1.2萬億,佔整個財政支出的79.4%。承諾並且實施了兩百多項民生實事。”
今年上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經濟增速分別為2.1%、6.5%、6.3%,頂住了下行壓力,呈現出穩中有進的向上勢頭,彰顯着最困難的日子正在過去。
大會上代表們的討論、展望和期盼,最終當然還是要落到老百姓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這兩天,央廣駐東北三省的多路記者同時把採訪機伸向了各行各業的人們,咱們來聽聽他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東北老鄉都咋説?
記者徐志強在瀋陽鐵西老工業區採訪時,遇到最多的自然就是工人。工人老徐就希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紅利,能儘快實實在在地體現在生活的改善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提到了深化改革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尤其是改善民生這方面,我聽了很受鼓舞。我們全家幾口人長期住在50年代在全國都叫得響的鐵西區工人村,現在這些蘇聯樓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我相信政府部門能夠儘快讓我們這些百姓騰遷,讓我們這些老工人也能買得起新房,在裏面安享晚年。”
記者遲嵩在跟哈爾濱勝利糕點廠退休工人張治國聊天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工資漲了。
“這五年退休工資翻了一番還多,希望十九大後,黑龍江經濟能再好點,工資還能接着漲,再就是希望醫保能少交點,住院報銷比例能再高點,我們就徹底沒負擔了。”
而記者晁向榮聽到吉林的農民們口中離不開的一句話是:農民收入這幾年真是漲得太快了。
“現在我們村通過整合資源,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打造了自己的平台,吉林省農商網,現在我們鴨田大米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一斤大米可以賣30塊錢,這就是能充分保證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把我們的品牌樹立起來了。”
這些能通過數字的變化展現出來的成就,記者收集到太多太多了。不過,有一個現象可能不太能直接通過數字顯示出來,但那才是反映如今東北新面貌的一個典型標誌:那就是東北的年輕人,越來越願意留下來了。
大連港客運總公司的職工範廣哲告訴我們,不是他一個人有這種轉變。
“前一陣我剛剛完婚,我有一些朋友從國外回來,我的一些大學同學。大家正好也聊到這個話題,以前我的一些朋友大部分讀博士,可能畢業之後選擇去北上廣或國外的想法會多一些。現在可能是看到東北未來的發展有機遇,所以他們有不少人也是表達出了完成學業後想回到東北,回到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覺得是一個變化。之前説東北發展速度放緩,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留不住人才。但是現在通過我身邊一些青年人來看,他們想要回到家鄉, 就是説明咱們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給他們了一個希望。”
如果是一兩個年輕人的想法有可能是個別現象,那不知道要跟多少年輕人打交道、而且最熟悉大學生就業行情的哈爾濱市高校教師孫悦證明,留在東北,已經重新成為了越來越多東北青年的第一選擇。
“這幾年畢業生找工作逐漸願意留在哈爾濱了,本地一些高科技企業給出的待遇能吸引他們留下來,相信十九大後,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能帶動更多企業轉型,讓更多人才看到希望看到發展空間,願意留在東北,因為振興説到底還得靠人才。”
這東北人説話真是都老實在了。每一個人的中國夢匯聚在一起,一定能匯聚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魄力、知難而進的勇氣擔當,實現更大的作為。剛才大連港客運總公司的那名職工説的話特別走心,黑土地的兒女現在也願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就是因為東北現在留得住人才、放得下希望。
説到大連,這座素有“北方明珠”之稱的城市可以説是東北振興的後起之秀。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東北腹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奠定了大連的發展基礎。作為國家重要裝備製造基地、東北對外開放的排頭兵,近年來,大連在提振經濟,加快轉型升級上不斷取得突破。
先進經驗借鑑:大連的轉型升級之路
昨天,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就走進了央廣直播間,參加《做客中央台》節目的直播。接下來就讓央廣記者帶大家一起領略大連如何勇於變革,勇於創新,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展現十九大精神——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問題。十八大以來,他在多個不同場合就此發表過重要講話。
大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積澱,讓這座城市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中,承擔重要角色。在《做客中央台》節目中,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一開始就介紹了這方面的工作經驗與成效:
“我們希望把大連的發展放在遼寧和全國的發展大局中去謀劃,能積極的、能率先的取得振興發展的成效。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全面落實 ‘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制訂了大連具體的相應實施方案,企業運營功能也在改變,改組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為試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連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中國的第一艘萬噸輪船、第一台海上鑽井平台都在這裏誕生,譚作鈞説,增強實體經濟對振興發展的支撐作用,是大連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
“長興島石化產業基地被納入國家重點石化產業之一,優勢行業船舶製造業產品也在加快升級。大連造船在特別是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船三大主力這些都形成一批世界品牌船型。我們的核電裝備聚集了20多家核電裝備的研製企業產業,大連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核電裝備研製基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五十多次提及“創新”,擁有“傳統制造”根基的大連,新時代,更需要注入“智能製造”新鮮血液:
“像貴州的天眼就有大連的身姿,因為天眼的肌肉和神經饋源索的驅動系統這是我們大連重工安裝設計的,大連還交付了遼寧號,現在正在生產第二條航母,同時我們大飛機也有大連印記。打造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和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創新高地的大連,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支點,而且這也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一個關鍵舉措。”
地理位置,是大連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4月份,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連片區在金普新區正式掛牌。抓住機遇,善用地利,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對大連經濟發展同樣重要:
“大連在開放上一直是主動作為的。自從2013年7月上海獲批自貿區以後,大連在當年就提出了相應的申請,不等不靠,在申請的過程之中我們自行就複製了上海自貿區的第一批35項相關的工作措施和經驗,同時我們自行還應該是40多條改革的措施,我們主動採取和推動。而在第二個階段大連自貿區獲批了以後我們在已有的基礎上採取更高的標準。”
如今,大連率先建立了地方政府和口岸多部門共同推進的“三互”大通關工作機制,並在全國得到了推廣。而類似的軟環境建設,下一步還在更多行業和領域推開,譚作鈞説,針對總書記高度關注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大連將形成上下聯動的組織構架和工作格局。
“我們取消162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行政職權由5684項精簡為3031項;現在還在研究進一步進行精簡,縮小政府審批的職權,進一步加強我們在事中、事後監管和服務的功能。同時的話像我們的商事登記制度,我們全面啓動“五證合一”改革,這五個證全拿到三天之內基本上全拿到了,同時像我們的減税、降税這方面相應的工作,今年我們統計了一下累計為企業減税降費方面減了300多個億。下一步我們會對照國際一流的標準,聚焦相應的主要領域,一個一個的找差距、一個一個的進行改善,打造出規範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政務服務環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過去五年,城市發展了,經濟提升了,很多大連普通市民眼中,自家的小日子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今年84歲的劉利生,是位失明老人:
“這五年的變化,我雖然看不見,但是都能感覺到。對殘疾人的生活特別關注,社區經常去問寒問暖,你家裏的廁所不好使喚,親自來看給你修,説你這個廁所門壞了,我給你換個門,這五年當中,地鐵修了多少還在修,跨海大橋這都是了不起的工程。我老伴領着我去踩着跨海大橋了,我感動得無可無不可的,太感動了。”
呂蘭香老人給大連的醫改提了個小意見:“年年漲工資,老人特別特別地高興。但是老百姓還有個要求是什麼呢?看病特別是慢病,我説能不能門診看病給報銷一部分,北京有親戚説北京就這麼實行了,我説大連能不能也這麼實行?”
譚作鈞説,老百姓的意見和心聲,聽進去、更得落實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羣眾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責任,這些年,大連通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實施“暖房子”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一步,要做得更多:“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堅持圍繞教育文化、醫療衞生、食品安全、產品質量、老舊電梯的維修改造、道路交通、水電煤氣保障、環境整治等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每年都要辦15件實事,讓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持續得到改善。”
因病施策,方能藥到病除。
東北振興説到底還是要破解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要敢於對痼疾“動刀”,尤為關鍵的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切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讓政府職能越位的歸位,缺位的到位,為市場“無形的手”在配置資源等方面發揮作用留足空間。
着力加速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推動過去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形成多點多業支撐的發展新格局。
相信站在新起點上的東北地區,必將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領,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為中國經濟增長鍛造出新的發動機。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