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為了看時間,大多數人都是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可是在幾十年前,人們主要依賴的還是手錶、鬧鐘。手錶、鬧鐘終究是人制造的器物,時間長了總會停擺,於是就有了專門修表的人。今天我們的城市一角,就是要帶大家去看看那些還在修表的修表匠,瞭解一下他們的故事。
東風街南塘口,一間不起眼的修表鋪,裏面坐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修表匠,幾乎每天,他都在自己的鋪子安靜的專心工作,似乎眼前的任何聲音、場景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老人叫賈建良,今年70歲,從20歲時,他就開始學習修表。
修表匠賈建良:早上幾點到,絕對不能遲到,來了以後先打掃衞生,然後師傅在那幹活,我們在旁邊看。
賈師傅從當學徒開始,然後慢慢幹一些輔助性工作,單位給按月發工資,一個月25塊錢。就這樣,他慢慢的掌握了修表這門技能。成家後,因為修表工作收入低,不夠養家餬口,他不得不轉行去幹其他工作掙錢。在這期間,白天干活,回到家裏還是繼續他的修表營生。
修表匠賈建良:手藝停不下來,周圍的人都知道我會修表都往這兒送活,那還不掙錢,頂多給你抽根煙,謝謝,就這兩樣。
八十年代以後,隨着全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洶湧而來,賈師傅自此也就有了自己的個體經營修表鋪,從此專門從事修錶行業。八九十年代,戴一塊腕錶,那可是件十分有面子的事。因此,賈師傅的生意也就越來越多,收入也隨之增加。就在這個行業,賈師傅至今已經摸爬滾打了50年。
修表匠賈建良:這個鑷子用了40年不止了,應該是50年了,之前這個鑷子有這麼長,下半部分不損耗,工具也要維護,這把也用了20年了。
賈師傅修表的這50年,無數的手錶鬧鐘都經過他的手,技藝在如今已經十分嫺熟,他甚至不誇張的説,就沒有他修不好的表,因此在這個行業裏,他也乾的風生水起。他一度曾想把這門技藝教授給子孫,可是這也只是他一廂情願。
修表匠賈建良:我現在還真想把這個手藝傳下去,我原來給我兒子女兒説過,還有孫子傳,從目前來看,這些娃都不聽話,他們都不願意學啊!不願意學原因是啥?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好像是坐不住。
修表實際上也是份苦營生,要能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並且還要心細,做不到這些就難以把一塊表修好。
修表匠賈建良:説是寂寞,我覺得還不寂寞,今天來一個生人,跟我説幾句話,我還覺得高興,你給別人把一個不能用的東西,修好以後,他高興,咱也高興,咱多少還有點回報。
任憑近在咫尺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這些似乎並不能讓賈建良分心。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他把修表看做是一項樂趣,在他的努力下,一塊表、一個鬧鐘,從冰冷的機械,轉變為一個有了心跳,有了生命的活物,那種成就感帶給他的快樂,或許只有他一人能夠體味。正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賈建良老人的修表人生自有他自己的快樂,然而,近些年時常也不免有些小煩惱。雖然如今戴手錶的人少了,可但凡去找賈師傅修表的人,總是忍不住要問一句,你看我這塊表能值多少錢?這個問題總能讓老賈有些慌亂。他的回答是,自己買的表,量力而行喜歡就好,親朋所贈,體察其中人情便好,值多錢真的不重要,這樣的回應就是老人大半輩子修表生涯中悟出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