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時報》報道,隨着疫情在全球暴發,不少海外華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態轉變“中國打上半場,海外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中國疫情日趨平穩後,海外疫情暴發,多國開始實施嚴格的隔離封鎖措施,航線被切斷,媒體被疫情消息佔領,民眾的日常生活由此改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開研究疫情對普通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記者採訪了來自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瑞典的幾位華人,瞭解他們在疫情中心態的變化。
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轉場”
“當時看到世衞組織宣佈,疫情成為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之後,我真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回憶起1月30日疫情轉為“全球事件”的第一個節點時,趙筱這樣形容自己的情緒,“剛剛刷完這條消息,孔特(意大利總理)就宣佈中國和意大利的直航航班全停。”
對中國的共情,對自身處境的憂慮,是華人在這場疫情中的典型心態。
趙筱是因為疫情被“困在”意大利的北京姑娘。2019年12月底,她出差到意大利進行業務交流,原定3月中旬回國,由於航班不斷生變,至今滯留羅馬。4個月多的時間裏,她經歷了從擔憂國內疫情到自己身處“疫區”的心態轉變。
疫情“上半場”,趙筱的家族微信羣裏信息不斷,家人們互相詢問酒精、口罩甚至生活物資買不到的情況,這讓她產生了恐慌情緒:“會覺得中國疫情好像很嚴重,影響到全國各個地方的生活。”
進入“下半場”以後,趙筱又開始為自己的處境恐慌。3月初,看着意大利的病例每天幾百幾百地漲,趙筱真的“有點慌”。
相比之下,已經旅居西班牙30年的華僑張醫生的“轉場”心態則較為平靜。“在西班牙發出疫情預警前,一些華人商家已經開始採取戴口罩、消毒、櫃枱處遮擋隔離等措施,可以説在防疫方面做得非常好,感染比例也比較低,面對疫情沒有太慌張的情緒。”
張醫生曾在中國的醫院工作十餘年,因此説到感染情況、治療手段等,他都能明白,“不會説完全是外行的狀態,這對我個人的心態穩定肯定是有幫助的。”
媒體“濾鏡”下的認知差異
受疫情影響,趙筱沒能如期回國,因為越來越多國家取消了與意大利的航班,其中就包括她的轉機地點阿聯酋。
“回不去了,我的心態反而靜下來了,因為現在意大利人都開始重視起來了,包括封城、戴口罩。”不過,中國的親朋好友卻開始為她擔心,“我爸媽現在都知道意大利的行政區劃了,天天盯着拉齊奧大區(羅馬所在的大區)的數字。”
趙筱的家人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是不斷增加的確診和死亡病例。可身在羅馬的她看到的是,街道雖然空蕩蕩,但超市食物充足,人們也開始注意防護和保持距離。她自己會對信息“斷舍離”來調節情緒:“我現在就少看疫情新聞,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正在西班牙留學的法學博士生段煉也持類似觀點。“自媒體時代,説什麼的都有,為搏人眼球,以訛傳訛的不實消息也有很多。”他認為,這造成很多留學生家長在焦慮情緒下給在外留學的兒女帶來心理壓力,“希望媒體多報道一些留學生身邊正能量的事情,國內的一些輿論其實很能影響海外留學生的心態。”
海外“宅家”生活的愁與樂
意大利全境封鎖後,開啓“宅酒店”模式的趙筱發現一個細節,就是自己聽到救護車聲音的頻率突然變高了:“我有一天特意數了一下,2小時之內聽到6次。我在想,到底是救護車變多了,還是我變敏感了?”
與在羅馬認識的華人朋友聊天時,她發現對方也有同感。“我覺得有可能是以前街上很熱鬧,車水馬龍的,一輛救護車開過你也不會關注。但現在整個街道都很安靜,一輛救護車從你家門口經過的聲音就十分明顯。”趙筱分析道。
“宅”生活的副作用已經引起比利時幾所大學的關注。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均展開心理調查,瞭解封鎖措施對民眾生活和情緒的影響。荷蘭研究人員公開發佈網絡問卷的鏈接,邀請人們連續7天記錄自己的居家生活,包括工作日與週末是否有明顯區別、如何放鬆自我、如何安排工作與家務等。
對於趙筱來説,不能出門的生活並沒給她造成什麼壓力,“我平常在家也屬於可以一個假期都宅着不出門的人,只要有網。有網就可以看視頻、看小説、跟朋友聊天。好多人都會問我:你自己一個人在酒店裏,會覺得很孤獨吧?我覺得不孤獨啊!不是有網嗎?”
趙筱正在追一部每週更新一集的泰劇,總共14集,目前已經播到第七集。“我現在就拿這部劇的更新情況來算我回國的時間。我希望等我追完這部劇,就能回去了。”
與趙筱這樣酷愛“宅”生活的選手相比,Sim覺得“宅家是挺難受的”,但因為並不是完全不能出門,所以對心情影響不大。“主要還是擔心(疫情),希望日子早點恢復正常。我在家會找點事情做,學學網課之類的,另外適當運動。”
張醫生則表示,因為他是退休人員,所以封鎖措施對他的生活基本沒什麼影響,“最多是平常去公園溜彎的習慣不能再保持了,開始是有些彆扭,但也沒那麼嚴重。”在西班牙,出門購物、去銀行甚至溜狗都是被允許的。“這些基本社會活動的維持也讓我感到沒有那麼緊張。我基本兩星期出門購物一次,只選擇同一家超市,把購物車裝得滿滿的。”
他也看到,有新聞報道西班牙人為了出門作出各種“奇葩”嘗試,比如網上流傳着一名男子扮成恐龍上街的視頻。“這個確實是有的,但當地華僑華人還是比較謹慎,認為沒必要冒這樣的風險。”另一段流傳甚廣的視頻則顯示,西班牙警察為了鼓勵民眾“快樂宅家”,吹號打鼓,在街道上開起音樂會來。
趙筱在意大利的華人朋友們也能宅家欣賞音樂會,“每天晚上6點有自發的陽台音樂會,我住的酒店周邊沒什麼居民區,但朋友們的鄰居都會放音樂,有的直接自己彈唱。這些對放鬆心態肯定也有益處吧。”
在瑞典,倪東主動選擇了宅家模式。“不管瑞典採取什麼抗疫措施,我們華人自己還是要小心,”他從3月初就不讓孩子去學校了,雖然瑞典的小學並未停課,但不去也不算曠課,“這一點相對靈活。”
“錢袋子”和“控疫情”不可兼得?
對於倪東來説,疫情帶給他最大的精神壓力是對事業的衝擊。“疫情在中國暴發時,我就很警惕,因為我是在瑞典從事旅遊行業的,所以對這個方面很敏感。當時同行還認為熬過四五月份,六七月份就會恢復正常。我認為這是最樂觀的估計,但我的判斷更悲觀一些,我估計這一年旅遊業可能就夠嗆了。”
倪東從事的旅遊業是這次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好在瑞典的福利是很好的,所以我現在能拿到以前報税工資的80%。雖然沒有以前收入高,但基本生活保障沒有問題,再加上中國人本身就有儲蓄的習慣,相對來説也會好一點。”
在經濟狀況比瑞典更脆弱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從事餐飲、旅遊行業的華人數量更龐大,也更憂心收入、生意受影響。
不過,多數華人還是認為當下控制疫情比恢復經濟更重要。有讀者在意大利的華文媒體留言稱:“表面上現在復工可以短暫舒緩經濟,實際上疫情一旦重新暴發,得不償失。所以除了必要的商業運作,其他的工作儘量在家進行,千萬不要鼠目寸光前功盡棄!”
“我們退休人員沒有經濟方面的擔憂,”張醫生説,“但部分旅西華人確實壓力比較大。不過據我所知,西班牙政府在税收、居民收入方面採取了一些應急保障措施,這也能緩解人們的擔憂。”
暖心互動 提供物資、心理支持
華社內部很早就開始了互助活動,不僅互相支援口罩、藥品等物資,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支持。比如,西班牙的留學生組織建立了遠程心理諮詢平台,由學長、學姐們充當“心理諮詢師”的角色,點對點地給一些心理出現負面情緒的學生打電話溝通,每天進行“話”療。同時,許多中國駐外使領館也通過視頻連線等方式,對留學生等進行心理疏導。
趙筱還提到,一次,她出門採購食品時正好遇到隔壁房間的意大利小哥,見他只能用圍巾遮住口鼻,趙筱便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口罩,分給他3個,還叮囑他正確的佩戴方法。“我感覺他當時眼睛裏真的有喜悦的光芒。”
在意大利的陽台音樂會快閃活動中,羅馬美術學院留學生段延曾拍下意大利鄰居一邊説“謝謝中國”一邊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的視頻,在旅意華人的朋友圈被大量轉發,鼓舞了不少人。鄰居此舉正值中國向意大利派出援助醫療隊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非常自豪,非常感動,眼淚都要流下來了,手都在抖。”段延説。
“如果再年輕10到20歲,我也一定會報名參加西班牙的醫療志願者服務。”今年70歲的張醫生説。(湯夢磊 葛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