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希望教育的孩子自信、陽光,但是,有很多孩子由於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反而成了一個自卑的孩子。
正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Terman指出的那樣,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自信、樂觀、謙虛的孩子,而糟糕的家庭教育則會把孩子影響成一個沒有主見,自卑的人。
而自卑的孩子對人、對事過度敏感,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一無是處,不管學習還是生活,縮手縮腳,不敢輕易嘗試,長大後難以有作為。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呢?
第一種:經常打擊、否定、不認可孩子。
有很多父母習慣對孩子打擊,不認可孩子,孩子優秀了。打擊孩子不能驕傲;孩子失敗了,打擊孩子沒用。這種父母認為,只有不斷打擊孩子,孩子才會上進,才會進步。
姜文,著名導演、演員。金雞、百花雙料影帝,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家庭幸福,事業有成。
在外人看來姜文可以算得上“人生贏家”,在一次訪談中他卻説自己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而這種不自信,來自於母親對他的教育。
姜文説了兩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告訴母親,母親隨手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讓他去洗衣服。
後來他出名了,賺了錢,給母親買了房子,可是母親一次都沒有住過。
姜文從小到大,一直在努力討好母親,希望能得到母親的認可,但一直沒有得到,以致影響到他的自信。
父母對孩子的打擊就像一枚釘子釘在孩子的心上,隨着時間的推移,傷口會慢慢癒合,但是釘子上的鏽跡卻永遠存在。
如果連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不認可他,只會打擊他,否定他,那孩子還能去哪裏樹立自信心呢?
第二種:父母過於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有的父母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怕孩子亂花錢,連孩子正當的物質需要都不滿足,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或者不給孩子零花錢,不給孩子買東西。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心中產生“自卑”的心態,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窮,家庭條件不如人,不敢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聊天,心裏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影響孩子正常的社交關係。
《少年説》中有一期:有個孩子控訴父母,由於媽媽經常在他面前説家裏困難,讓他覺得吃飯就快要成問題了,所以,他的心裏自卑,在錢的使用上非常節約。到最後他發現他的家庭並不是媽媽説的那樣困難,這是父母故意騙他的。
也許這個孩子的媽媽認為,“窮養孩子”是讓他在童年多吃苦,培養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
但她沒想到:父母在孩子面前裝窮,讓孩子從小沒有對金錢的支配權,容易造成自卑的性格。
第三種:父母使用暴力。
有的父母很少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為,比如: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或者孩子犯錯,父母打罵孩子。
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一種是變成施暴者,將自己受到痛苦發泄在受害人身上,從別人恐懼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
還有一種就是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下,產生自卑的孩子,長大工作後,遇到對手時,首先想到的是退縮。在與人相處時,因為懦弱自卑,會經常受到同事的欺負卻不敢反抗,因此,在工作上,不會有突出的表現。
第四種:父母強勢。
有的父母強勢,孩子的一切自己説了算,不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
同學小敏從小到大,都是母親替她安排學習和生活,包括穿衣服、上課外班、上大學,小敏從來沒有自己拿過主意,她也曾經反抗過母親的強勢,想自己做主,結果被母親大罵了一場。
生活在有強勢的父母的家庭裏,孩子既壓抑,也自卑。由於所有的事情被母親包辦,讓小敏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應付任何事,因此,小敏從小到大都很自卑。
自卑讓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層陰影,給孩子的將來帶來更多的障礙。父母要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
尊重孩子。
周國平説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培養孩子的自信,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對待,平時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看法和做法,而不是否定孩子的一切。
當孩子犯了錯,不是居高臨下地去批評孩子,數落孩子。而是聽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當孩子被尊重後,自我價值就會高,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對着困難和挫折,敢於嘗試,從而帶來更多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的自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及時改正。用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出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