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劇報告:網聯時代開啓 支付格局會發生哪些改變?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上海8月13日電 題:網聯會催生支付格局發生哪些改變?

  一則有關網聯的消息近日刷屏朋友圈,引起網友關注。在各類支付工具興起之後,橫空出世的網聯會扮演什麼角色?對於傳統的刷卡支付、新興的無現金支付,尤其是對消費者每天的支付而言,會帶來哪些改變?

  第三方支付。(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網聯時代開啓 結束第三方支付直連模式

  據央行支付結算司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的《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户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台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它雖與銀聯的功能屬性相似,但在國際範圍內並無先例,屬於專門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統一轉接清算服務的平台,凸顯了監管部門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等加強監管的決心。

  將其放入消費場景更好理解。假設一名消費者在便利店購買一瓶5元的飲料,選擇刷銀行卡支付,這筆金額的支付清算模型採用的是國際通用“四方模式”:即髮卡行、收單行、商户、卡組織。而選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方式支付,則採用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繞開卡組織直連銀行的“三方模式”。

  海通證券分析師鄭宏達表示,“銀行直連”是相對於銀聯為通道的“間聯”模式而言的,即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户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繞開了銀聯。其初衷是為了省去銀聯分利潤,節約支付成本。後來“直連模式”逐漸成為支付機構的競爭壁壘,變成主流的支付模式,但是在監管層面來看資金流、信息流不透明,容易出現問題,所以一直在籌備網聯。

  對於上述消息,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方面表示,一直在按照央行和籌備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積極參與網聯並按節奏完成了相應的工作。

  網聯對支付各方帶來哪些變動?

  隨着移動支付呈現多元化、加速創新,也推動了交易規模的快速增長。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網聯上線牽動了第三方支付市場格局,對各方而言都必須重新適應這個新事物。新事物並非洪水猛獸,不必慌。預計將利好中小支付機構,使得它們和大中型支付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再揹負直連銀行數量少、費率高的先天劣勢。另外,對大中型支付機構而言,原有的優勢被抹平,行業加速分化的鏈條被中斷,需要在新規則下重新建立優勢。

  鄭宏達説,網聯的建設本質是要將支付機構定位迴歸於支付服務主體,將其轉接清算職能分離,同時也是央行結束“數據寡頭”壟斷的重要一步,有利於從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中掌握數據的控制權。

  來自央行支付結算司數據顯示,支付機構將客户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户備付金賬户13個,最多的開立客户備付金賬户達70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户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

  客户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2014年8月,浙江易士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發生挪用客户備付金事件,涉及資金5420.38萬元;2014年9月,廣東益民旅遊休閒服務有限公司“加油金”業務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6億元。同時,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户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峯曾指出,數據壟斷比技術壟斷更難突破,容易產生所謂的數字鴻溝問題,形成“信息孤島”,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新格局還有哪些待完善?

  對於消費者而言,在日常購買商品用手機支付時,幾乎感受不到網聯帶來的變化,因為這主要是後端的清算體系優化,前端的操作行為和使用習慣不會被改變。但是對於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和過年微信紅包,尚未正式運行的網聯能否扛得住,可能還有待驗證。

  數據顯示,2016年支付寶“雙11”支付峯值達到12萬筆/秒,2016年春節每秒紅包收發峯值76萬個。

  “雖然網聯要求支付機構派員參與籌建技術系統,但能否做到理想中的最優化還需接受市場的考驗。另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創新很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從而部分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一名支付機構內部人士説。

  此外,對於數據信息安全能否得到進一步完善,孫國峯認為,還需從兩方面予以完善:一是政府和監管部門要重視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並重視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二是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做好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為消費者提供滿足監管合規要求的、安全的、透明的產品和服務,並向消費者披露充分的信息,並且避免欺詐行為,同時做好消費者數據、安全、網絡保護,以及提升網絡數據信息的安全性。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龔雯 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