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名詞解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是什麼意思
暈輪效應的概念: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暈輪效應的例子:
1、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2、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後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暈輪效應的由來: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着,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