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優先、雕像斬首、經典下架……種族問題撕裂美國文化
近日,受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後死亡事件的影響,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美,種族問題也引發世界性的關注。目前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已持續逾兩週,美國長期存在的種族問題急劇升温。
當前,抗議浪潮雖漸漸平息,但如何改革警察執法以消除系統性種族歧視、應否移除南北戰爭時期維護奴隸制的南方邦聯紀念物及標識等爭議話題熱度不減,美國社會像開鍋的水一般難以平靜。
波士頓一座公園裏的哥倫布雕像遭到破壞。
由來:美國的歷史之痛
南方邦聯(Confederate)指的是1861年至1865年之間脱離聯邦、與林肯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交戰的美國南方諸州。由於南方邦聯支持維護奴隸制,紀念邦聯領導人的雕像如今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視為種族主義的象徵。
美國《時代》週刊6月10日的報道援引美國民權團體“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2019年的統計稱,全美23個州中有780座南方邦聯的紀念碑。
為什麼擁護奴隸制、在內戰中戰敗、被聯邦政府視為“叛亂者”的南方邦聯有這麼多紀念碑?《時代》週刊的報道認為,這與南北戰爭後南方白人的心態有關。大多數紀念南方邦聯的雕像建於南北戰爭結束後的1890年至1929年之間。在這一時間段內,美國各地制定了種族隔離法案(即所謂的“吉姆·克勞法”),白人認為第一代不再生而為奴的黑人會威脅到白人和白人的生活方式。報道稱,史學界通常認為南北戰爭是由於南方堅持維持奴隸制而爆發,但後來南方的白人對南北戰爭進行重新闡釋,並將南北戰爭的爆發原因以及戰前的南方生活加以美化。
拆除雕像及標識這類事件在美國並非第一次發生。2015年以前,美國各地已零星出現移除邦聯標識及紀念物的事情。
今年是美國內戰結束155週年,但美國社會在種族問題上的撕裂和傷痕從未真正消失。新冠疫情下,非洲裔感染和死亡人數遠高於白人,更凸顯結構性種族主義問題。而今,疫情影響疊加下,弗洛伊德事件再度揭開美國種族主義傷疤,並讓抗議的矛頭再次指向邦聯紀念物。
移除:從南方延燒到首都華盛頓
弗洛伊德事件發生以來,美國南方的亞拉巴馬州、印第安納州等多地抗議者移除或破壞邦聯“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和將領羅伯特·李等的紀念雕像,多處紀念航海家哥倫布的雕像也被毀壞。
紀念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於1907年揭幕。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向圖書館聯合委員會主席致信,呼籲移除國會大廈中所有南方聯邦人物的雕像,因為這些雕像代表着“野蠻和殘忍”,是對美國理想的“荒唐侮辱”。
特朗普的態度與佩洛西大相徑庭。特朗普當地時間10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稱,他拒絕給以南方邦聯領導人命名的美國軍事基地更名,因為這些基地“已成為美國偉大遺產的一部分,成為勝利、成功與自由的歷史的一部分”。特朗普稱美國的歷史“不會被篡改”,“尊重我們的軍隊!”
影響:跨文化、超國界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地時間6月9日,出於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恐慌在日益加劇,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流媒體平台下架了《亂世佳人》。
《華爾街日報》報道。
《亂世佳人》,改編自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説《飄》,講述南北戰爭背景下,美國南方某莊園主的女兒斯嘉麗、商人白瑞德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版於1939年上映,由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費雯麗(Vivian Leigh)等主演,曾獲過多項奧斯卡獎,是美國影史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也一度為全球最高票房的電影。
韋氏詞典。
6月10日,有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致信梅里厄姆·韋伯斯特公司(曾出版韋氏詞典系列),要求修改韋氏詞典對“種族主義”(racism)一詞的定義,因原本簡單的定義容易被人們用來作為忽視種族不平等及其他更廣泛問題的理由。幾番交流後,該出版公司同意作出訂正,但尚未説明具體日期。
丘吉爾雕像也未能倖免。
6月9日,在英國抗議者的歡呼聲中,位於倫敦西印度碼頭的羅伯特·米利根雕像被連根拔起。近日,英國抗議者更是擬定了一份要拆除的60座“種族主義”紀念碑的名單,連議會廣場上温斯頓·丘吉爾的雕像基座上也出現了潦草的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