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對孩子的傷害,比我們的想象更甚
有這樣一個公益視頻,叫《爸媽,我不想做你們的孩子了》。
一個小女孩,天真地對着鏡頭説出自己心裏話:
“我今年6歲了,可我不想再過六一兒童節了,我想快點長大,長得高高大大的,這樣媽媽打我的時候,我就有力氣跑到更遠的地方,媽媽就打不到我了。”
短短几句話,每一句話都透露出,我想逃離媽媽!
小女孩説:
“媽媽總是不開心,她不開心的時候就會發脾氣,一發脾氣我就會遭殃。”
她的媽媽經常發脾氣,情緒失控時就會對她進行打罵,她只能躲在牆角偷偷流眼淚,再痛也得忍着,不能大聲哭,否則,只會換來更激烈的打罵。
長期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媽媽,讓小小年紀的她變得很敏感,只要聽到媽媽喊她的聲音很急促,她便知道媽媽要發脾氣,她就要遭殃了。
別人問起她的傷,她會説,是摔的。因為她不想讓別人知道是媽媽打的。
為了逃離媽媽的打罵,女孩希望能夠快點長大,覺得長大了就好會了,但是她也很羨慕小美,小美有一個愛她的媽媽,她不用長大就很幸福,她也很渴望能有一個像小美那樣的媽媽。
最後,當女孩流着眼淚對着鏡頭哭喊“媽媽你為什麼不喜歡我”的時候,讓鏡頭外的我們整顆心都碎了。
在女孩子眼睛裏,能夠感受到她對母愛的渴望,以及得不到愛與回應的絕望。
每天面對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媽媽,在這種糟糕的環境下,女孩變得脆弱、敏感、自卑、隱忍、壓抑。
想要媽媽的關愛卻得不到的孩子,會產生自我懷疑,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温尼科特曾深情地描述:“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
而在女孩仰望媽媽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有情緒失控的媽媽。
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動盪”與“不安”中,內心會感到莫名的緊張、焦慮、壓抑,而這種恐懼會伴隨着孩子長大,甚至是一生都無法改變。
情緒平和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一個小女孩從倒數第一考到倒數第二的視頻在網上非常火。
四川一位媽媽去接女兒放學,女孩一蹦一跳,非常開心地跑到媽媽面前,興奮地對對媽媽説,自己從倒數第一考到倒數第二,可惜沒有及格。
而媽媽沒有斥責,只是輕輕一笑,什麼也沒説。
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她活潑好動、爽朗大方,在班級表演的樣子那可是活力四射、充滿熱情,而且都是站“C位”。
不難看出,孩子的心理素質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強,而且表達能力也很好。
女孩陽光開朗的性格、以及異於常人的心理素質,都與媽媽平時良好的情緒、心態有關。
情緒穩定平和的父母,看待事情的態度是積極的,其心態必然也很好,同時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變得積極樂觀。
作為父母,要照亮孩子的人生道路,自己必須先放出光芒,而這也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認識她的同學、朋友,都覺得她們家相處模式像西方家庭,媽媽不覺得受挫是什麼大事。
他們家從來沒有什麼事會緊張兮兮,父母從來都是心平氣和的樣子。
對她也沒有什麼期待和規劃,只要平安健康長大就行。
也正是父母平和靜氣的處事方式,給她營造了一個健全和諧的家庭環境,也培養出了她温和、處事淡然的性格。
父母情緒穩定、平和,也會讓子女也養成遇事不驚的好習慣,對他們的成長大,以及成人後的社會發展極其重要。
良好的情緒是教育中的一劑良藥,它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反之它就是枷鎖,使孩子毀滅。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緒智慧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教育孩子是應該的,有時候對孩子講道理,不一定都行得通,但情緒激動,甚至用“武力”的形式,我始終覺得不可取。
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的李坤珊博士曾經分享過她處理情緒的方法。
曾經,她也是容易動氣的家長,火氣一上來,説出來的話就會很傷人,後來她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效果的,她便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很生氣的時候,她會先轉過頭去,因為這個時候如果看着孩子,情緒可能沒辦法控制,或者先離開現場,深呼吸6次,等平心靜氣之後再回來。
有時候並不是做一次就能冷靜下來,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平靜下來為止。
李博士説,這個方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卻不容易做到,剛開始可能很難,但練習久了就會慢慢變得“專業化”,“專業化”的結果就是不容易出差錯,也不會再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這種緩解情緒方法不妨試一下,多次練習,慢慢地形成習慣。
而且這種緩解情緒方法在孩子上也同樣適用,父母也可以教孩子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漸漸的他們也會明白,生氣打罵的方式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傷害到別人。
谷口雅春説,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説服力。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情緒平和的處理問題,才是成功教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