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地鐵載着數百萬人
在城市的地下穿梭
便捷的交通背後
凝聚着無數人的辛苦付出
地鐵誕生的每一個環節
都至關重要
像是我們每天穿梭的地鐵隧道
它是如何煉成的?
資料圖
我們見過盾構機破土而出的畫面
聽過全線“洞通”的歡呼
卻鮮少關注到這樣一羣人
他們是
常年“行走地下”的盾構人
是時刻打起精神的司索信號工
是在悶熱隧道內努力作業的拼裝工
……
今天,就跟着地鐵君來看看
在高温下奮鬥的他們
黑暗裏的開拓者
面積不足1平方米、高度不足1.5米的操控室,是“90後”盾構機司機李梟的“辦公室”。
盾構機司機常年在隧道內工作,他們如同“黑暗中的開拓者”。入行的三年多時間,李梟大半部分都在隧道內度過。操作室內的控制按鈕,他早已熟悉到能閉着眼睛操作。
在不大的操作室內,操作枱佔了大部分面積,平台上的屏幕,顯示着注漿、注水、測量、運轉等各種參數。屏幕下方還有20餘個按鈕,用來操控盾構機各個功能。
“每天我們需要在操作室內呆上12小時,早上7點下井,午飯是通過運輸車從地面運到隧道內。”在深入地下十幾米的黑暗中,李梟和同事操縱着盾構機,按照規定線路,向前掘進。
地下作業環境簡陋,下井前,李梟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檢查各項施工任務、帶好工具。此外,隧道內沒有廁所,工人想要上廁所,只能走到地面,“這樣太麻煩了,所以我們會等到上地面的時候一次性解決,或者儘量少喝水。”
目前,19號線二期工程正在火熱建設中,李梟和同事已經做好了各項前期工作,準備全力投入的接下來的建設中。
工地“指揮家”
如果説盾構機司機是黑暗中的開拓者,司索信號工就是工地上的“指揮家”。
“龍門吊起鈎、降鈎,往哪個方向調,我們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看方向對不對,高度夠不夠,能不能穩穩降在目的地,有變化就要及時給作業人員信息。”司索信號工劉正洪曾參與成都地鐵4號線、18號線建設,經驗豐富。
“盾構機開始推進後,我們既要負責地面上的管片調度,還要負責把地面的物料運送到隧道內。”在地鐵建設中,工地上的物料重則上噸,因此,及時、準確給予操作人員信號尤為重要。
19號線二期開始建設後,劉正洪把工地裏裏外外早已跑了個遍。“事事都要操心,尤其要注意工地上的安全,這是頭等大事。”一個夏天下來,劉正洪早已瘦了一圈,皮膚也黑了幾個度。“夏天曬破皮是常事,皮膚破了慢慢長好,長出新肉,新肉又被曬黑。”
看着19號線二期工程漸漸加快建設,劉正洪覺得十分欣喜,“希望早點修好,這樣就可以修別的線路了。”
工地最美的面龐
古臘妹來自貴州,得知近幾年成都地鐵建設迅速,她特地過來尋找工作機會。“我們平時負責給管片貼膠片,其他時間,工地需要乾的都會叫上我們。”
一環隧道由7塊管片拼接而成,在管片鏈接處拼上粘上膠片,可以防水、防震。通常一塊管片上需要貼上20個膠片,古臘妹一天能貼上百個膠片。
“貼膠片也有很多講究。”古臘妹講述,下雨天粘膠片,粘好後還需要用火烘乾,讓膠片粘得更結實;遇上夏天暴曬天氣,膠水一刷上就迅速幹掉,很考驗速度。膠片貼好後,還需要拿着錘子一遍遍錘結實,“常常一天下來,我的整個手臂錘得青痛,洗衣服手都會發抖。”
高温天氣下,貼膠片就需要三個人配合,一個人刷膠水,一個人把管片上的灰塵清理乾淨,另一個人則將膠片迅速貼上。汗水順着他們的臉龐一點點滴下來,他們只有拿沾滿膠水的手輕輕擦拭,接着又投入新的工作中。
一天下來,他們的衣服、褲子、手套上沾滿膠水,等到膠水風乾,就變成黑色的膜,撕扯不掉,慢慢覆蓋了手套的本來顏色,變得黑黢黢的。
古臘妹的老公在另一個城市修建地鐵,兩個孩子呆在老家由父母照顧,“一個14歲,一個7歲,正是讀書的年紀。”她希望能多掙點錢,寄回家,給兩個孩子買點好吃的。
站在“巨輪”上的拼裝人
盾構管片被運送至拼裝點後,由拼裝工用螺栓、螺桿將管片連接起來。拼裝工王尊渠工作已有七八年時間,目前正參與19號線二期工程建設。
據他講述,相較於盾構機司機能在操作室內工作,拼裝工人只能在隧道內作業。進入隧道,能看見在盾構機一側,有一狹窄通道,成年人躬半身才能前行。兩側隧道管片上都是熱空氣凝結的水珠。
日常,大功率電機、油壓泵、電器件散發的熱量,能讓隧道內的温度達到38℃以上,儘管有大量通風、散熱工具,但隧道內的温度依然不低,“地面上是曬着熱,隧道內是悶着熱,我每天都在‘蒸桑拿’。”
在這樣的環境下,拼裝工人的“手速”就尤為重要。熟練的拼裝工人要迅速在六七米高,七噸重的管片上,準確查找節點,對標號碼,並迅速將安到正確位置。“一環管片有30多個螺栓,一個螺桿有四五斤重,工作量不小。”
目前,王尊渠帶着兒子一起從事拼裝工作,他希望兒子也能踏踏實實,學習技能,為地鐵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每一條線路
都是無數建設者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這個時期的建設者
更是要克服疫情、汛期和高温
三重困難
全力推進新線建設
19號線二期將構建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和
天府國際機場之間的快速聯繫
讓我們一起
期待它早日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