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犯錯,父母可表達情緒但不可用情緒表達,網友:終於知道為啥娃屢犯…

娃犯錯,父母可表達情緒但不可用情緒表達,網友:終於知道為啥娃屢犯…

A家長:我的娃總是聽不到我説話一樣,每次叫不動他,忍不住吼一下他,又説:媽媽你不是最愛我嗎?為什麼罵我?是不是不愛我了?B家長:我的家5歲,總是一點小事就動不動哭鬧,有時她哭鬧時,我還不知道她是因為什麼原因,哄也哄不好。

你家的寶貝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這些孩子很聰明,父母口口聲聲她,但是卻在孩子沒有明顯犯錯的情況下去吼她,情況多了,孩子就失去了判斷力,對家人漸漸也可能會失去感情。

這就是平常我們常説的”我們可以表達情緒,但是不要用情緒去表達”,無論孩子是否犯錯,我們用情緒表達的時候否定的是孩子的人,如果我們表達情緒,否定的是孩子做的事,性質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例如:今天孩子作業沒完成,就跑出去玩,有的家長會用情緒表達“你這孩子,説好的寫完作業再玩,説謊,作業沒寫完,今天晚餐罰你別吃了”,又或者有家長舉手啪啪打幾巴掌,其實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人格。

高情商的家長會這樣説“孩子,今天你沒完成作業就跑出去玩,最後影響了學習。這件事讓我很難過,我不知道以後還要不要繼續相信你的話。”

第一種溝通是以第二人稱“你”在指責,後面是以第一人稱“我”在表達。

這也是在批評孩子。在兒童的聽力中效果是不同的。首先就是要有一張快樂的嘴。當孩子聽到母親的情緒時,他們也會驅動孩子的情緒。因此,情緒無助於改善情緒的結果。一個在發泄,另一個在生悶氣。第二,大多數孩子在聽媽媽表達自己的感受後會感到內疚,這就產生了自我管理的動力,效果會完全不同。

有人問:第一種情況為什麼孩子不會內疚?

當孩子剛犯錯時她是會有內疚和不安的,但是被罵或被打後,她認為扯平了,她的視角從關注內疚轉移到自己捱罵的不舒服上來了,自然不再內疚。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考驗家長智慧的時刻,是發泄自己的情緒重要還是改善孩子的行為重要,全在一念之間,沒有同時兼得。

我們要認清一個道理,當一個人被情緒左右的時候,她的智慧的大打折扣的,我們發泄情緒和孩子用情緒回應的時候都很難產生正面效果,所以,也就不用奢望我們的情緒教育會有好結果。

現在身為父母的你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屢犯錯誤了嗎?是因為我們總是在表達情緒,而不是用情緒表達。希望小編的分享對你教育孩子有幫助,歡迎大家關注我,並在下方評論留言,大家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62 字。

轉載請註明: 娃犯錯,父母可表達情緒但不可用情緒表達,網友:終於知道為啥娃屢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