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佔領緬甸全境後,將其作為一個省,併入英屬印度管轄。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
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併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併入印度領土呢?
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緬甸位於中南亞半島,和我國、老撾、泰國相鄰,南臨印度洋孟加拉灣,西部和孟加拉國及印度接壤,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
緬甸早在1044年成立國家,先後經歷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代封建王朝,曾長期為我國的藩屬國,具有悠久的國家歷史。後來,直到英屬聯邦整合完成,在1824年到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後,才淪為英國殖民地,被併入英屬印度。
在英國殖民者登上南亞次大陸之前,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區域內,分散着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國,即使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兒帝國時代,所統一的疆域也僅為印度北方部分地區。
英國人來到後,通過整合瓦解,各個擊破,直到1858年,印巴分治前的英屬印度殖民區才整合完成。正如丘吉爾所説,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可以看出,殖民時期,英屬印度能夠整合一體,緬甸之所以能成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全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和印度並沒有什麼關係。
二、獨立時緬甸和印度處於平等地位。
雖然緬甸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併入英屬印度,但是早在二戰爆發前,緬甸就脱離英屬印度,單列為英屬緬甸,在大英殖民體系中,和英屬印度不再是從屬關係,而是平等地位。
二戰爆發後,以昂山為主的緬獨立派和日本合作,成立緬甸獨立軍。配合日軍切斷英美援華物資通道,將英軍趕往印度。在協助日軍佔領緬甸之後,宣佈獨立。
日軍潰敗之時,在取得英國人接受緬甸獨立的承諾後,昂山轉而和英國人合作。1947年的《彬龍協議》,緬甸各族同意高度自治前提下,脱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承認緬甸獨立。
在印度獨立之際,緬甸的獨立運動已經開展多年,才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脱離,不可能願意再次被印度統治。
三、印緬間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
印度雖然是佛教起源地,但占主導地位的卻是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
緬甸卻是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在英國將其併入英屬印度,加大開發力度後,大量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湧入緬甸,和當地人爭權奪利,雙方流血衝突不斷。1930年,緬甸還爆發了反對印度移民的大暴動。如今備受指責的羅興亞人問題,正是當年英國把緬甸併入英屬印度時,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
由於,當時緬甸和印度間民族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英國不得不將它們分開,允許緬甸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憲法,成為英屬緬甸。
英屬印度自身也是由各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土邦組成。因為這種民族差異,各民族間衝突不斷,這才有了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劃分的印巴分治方案。而因為宗教問題早早脱離出來的緬甸,當然無需參與分治亂局,更不會接受合併。
四、沒有國家歷史底藴的印度實力不濟。
由於英屬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並沒有國家歷史底藴。1947年印度獨立時,宗教矛盾頻發,英國人不得不實行印巴分治。再加上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各個民族間的權力並不平等,英屬印度內部矛盾重重。
因此,印度雖然佔據了南亞的大片領土,但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統一整個南亞。在失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後,時至今日,印度和緬甸間的幾個東北邦也時常鬧獨立,分裂傾向明顯。
連英屬印度原有的領土都難以保全,印度想把緬甸納入自己版圖,也只能想想而已。
其實,印度在獨立前夕,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經提出,讓緬甸作為印度的一個省,和印度同時獨立出來。如果如願以償,那今天的印度,可就不僅僅只是南亞霸主了。不過這個提議,被向來與印度不和的緬甸一口回絕。
印巴分治後,印度除了吞併周邊一些小的土邦公國外,主要重心放在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問題上。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面對實力雄厚的緬甸,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放棄整合緬甸的想法。
(參考資料《英緬戰爭與緬甸殖民化》)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